关心女性,提高保护意识,希望网约车事件不再

摘 要

  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 近日,江苏南京发生一起网约车事件。幸运的是,这只是虚惊一场。据新闻3月18日报道,一名女乘客深夜在网上发现司机车道发生变化,怀疑司机绕行,与她发生争

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

近日,江苏南京发生一起网约车事件。幸运的是,这只是虚惊一场。据新闻3月18日报道,一名女乘客深夜在网上发现司机车道发生变化,怀疑司机绕行,与她发生争执。由于害怕,乘客要求在收费站停车,并向工作人员求助报警。经调查,真相是司机使用的导航系统避开了施工路段,导致误会。晚上独自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女乘客发现异常情况后,毅然选择报警。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毕竟,可以解决的误会总比无法挽回的事故好。

网络上的恶意评论一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相关新闻评论区,却有不少谴责和讽刺的言论。种种言论背后的原因,仍然是性别对立和偏见的思维。第一类评论涉及费用,例如“你是否为司机的迟到支付了费用”和“你能结清车费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误工费的赔偿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受害人损坏的车辆用于货物运输或者旅客运输经营活动,在损坏车辆修理期间要求赔偿停工损失的,交通事故责任人应当赔偿。”显然,不能用“误工费”来表述非交通事故的事。至于车费问题,新闻本身并没有提及事件解决后女生们是否会付车费,因此在此前提下发起的“未付车费”的讽刺只是毫无根据的批评。

网络上的恶意评论二

第二类评论认为女乘客不合理,如“导航不准确,司机真冤枉”。事实上,改变路线并不是司机个人的决定。不知道路的司机确实是跟着导航走的。其实,如果司机和乘客之间发生纠纷,让后者感到害怕,说明双方沟通有问题。无论男女,深夜乘客都可能处于安全感较弱、警惕性较强的状态;而驾驶员可以决定行驶路线和车辆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应该主动出击,承担起让乘客有安全感的责任。如果驾驶员在改道前说明原因,向乘客展示导航路线,或在引起怀疑后更耐心地沟通,可以避免误解。第三类评论属于完美被害人理论。有人批评女乘客深夜不打车,也有人嘲笑女乘客过于敏感,有“被杀的错觉”。上述言论充满了旁观者般的冷漠,草率否定了女性必要的出行需求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攻击女性的敏感之前,想想她们为什么敏感。

关爱女性的不安心理

女性之所以会有敏感、偏执等所谓的“性别特征”,是因为她们面前有太多类似情况的恶性事件,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虚惊一场总比悲剧好。随着网约车行业恶性事件频发,女性出行需求的矛盾不可避免,女性在乘车过程中感到不安时,有理由采取措施,而不是“大惊小怪”、“矫枉过正”一些人群,如果不能改变旁观者的冷漠,理解和肯定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伤害女性的舆论成本就不会增加,女性就不得不长期处于“惊鸟”状态。大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增强女性的安全感,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共情开始,不要再批评女性的敏感。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