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个地方的学生最会考试?|科举考试|进士

摘 要

  本文授权载自:智学网(ID:xfzhixue) “苏州自号天下名郡,你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道苏州的特产呢? ” “苏州特产只有两样,一是梨园子弟,一是科举状元。” 这是公元1679年(清康


本文授权载自:智学网(ID:xfzhixue)

“苏州自号天下名郡,你是苏州人,怎么会不知道苏州的特产呢? ”

“苏州特产只有两样,一是梨园子弟,一是科举状元。”

这是公元1679年(清康熙18年),55岁的翰林院编修汪琬,在同僚们争相夸耀各自家乡特产时,面对同僚的揶揄,不紧不慢给出的答案。

说苏州特产梨园子弟,是因为明清两代,苏州戏曲从业者确实在中国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

而科举状元是怎么回事?

难道,状元还能“批量化”生产?



科举制从隋朝开皇年间创立,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止,约1300年间产生了近700名状元,有史记载的600多位,有籍可考的448位。

其中,苏州地区占据45席,为中国城市之最。

因此,参与明史纂修的汪琬敢放言状元是苏州特产,确实有他的底气。

不仅是苏州一地,整个江苏在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诞生了 76名状元, 毗邻的浙江贡 献了64位状元。 此外,福建35人 ,江西33人,安徽25人 ,四川16人, 这6省合计诞生状元249人。

而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这5省的状元加起来只有140人。


古代科举考试图

(图源: 国家人文历史 )

如果把黄河中下游各省划为北方考区,长江中下游各省划作南方考区,北方考区的状元数量明显少于南方考区。

那么,北方考不过南方,是因为北方考生不如南方考生聪明、勤奋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压倒性优势,在唐朝时,还是个天真的梦想。


唐初,北方作为封建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培养人才的无可匹敌的优势。

国都长安所在的陕西诞生了8名状元,东都洛阳产生了12名状元。

二者相加,状元数量占唐代有籍可考的状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问题来了,北方人的考试优势什么时候消失的?

答案:安史之乱。


图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课本

安史之乱(755-763)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捩点,也对中国人才的地理分布产生了极大影响。

被战乱摧残了十几年后,北方经济遭受巨大打击,经济中心开始向南转移。

公元869年,江苏省终于培养出第一位状元,之后又在短期内接连涌现出7名状元;而四川、广西等地也陆续诞生状元,打破了唐前期北方垄断状元的局面。

到了宋代,南北方状元数量已经基本持平。


面对南方考生的“逆袭”势头,北方人自然很难甘心。

北宋初年,统治集团上层大多出自北方,脑袋里的观念还没有与时俱进。

他们认为 :“西北,天地之劲方,雄尊而严,故帝王之兴常在西北。”

北方籍宰相寇准就对南方人才抱有偏见,甚至偏执到强行干涉考试结果。

公元1015年,寇准竭力主张将状元人选由南方考生改为北方考生,并且逢人便洋洋得意地夸口:“又为中原争得一状元!”

可是,人为干涉依然阻挡不了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中的崛起之势。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众多、重文兴学 这几个有利因素的累加,为南方考生在科举考试中的逆转奠定了基础。


科举卷子(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宋仁宗时期,南方状元占比激增至70%,而北方不仅状元锐减,连进士数量也断崖式下跌,甚至一度跌至25年间仅占 0.08%的情况,实在是少得可怜。

南方考生的惊天逆转,引发了南、北双方几位进士科出身的朝廷重臣的大PK。

北方派出的代表, 是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山西人司马光。

南方派出的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两位江西人:欧阳修和王安石。

第一轮PK由司马光对战欧阳修

司马光认为,应该“逐路(省)录取”,按照每个省的人口数量,根据比例安排每个省的考试名额。

欧阳修则认为,所有考卷都糊了名字,还派专人誊录,完全看不出籍贯,那就应该“凭才取人、唯才是择”。

第一轮PK结果:

欧阳修凭借宋英宗支持胜出,

取士方法维持原状。


第二轮PK由司马光对战王安石


第二轮PK结果: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反对者司马光东山再起。

司马光得到宋神宗支持,

开始试行分省录取制。

可是这项变革在殿试依然帮不了北方人。

南方人在殿试环节的优异发挥,依然全面碾压北方人 。


古代殿试图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到了明代,江西人、浙江人、江苏人在科举考场更是风生水起,三省进士人数加起来,竟占到明代全部进士人数的将近40%。

福建因为人口总数较少,因此在进士总数上比较吃亏,但计算每万人平均进士数,福建位列第一。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整个明代的科举考试没北方人什么大事儿了?

教育资源的失衡,状元、进士人数的悬殊,南北方士子的矛盾,终于在洪武年间爆发,酿成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南北榜案”。


公元1397年(明洪武30年)3月会试放榜后,北方考生联名向朝廷状告来自湖南的主考官刘三吾,说刘三吾故意偏袒南方学子。

北方考生不服的起因,是榜上50多人全部出自南方,殿试一甲三名也全是南方人。


考试发榜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朱元璋派前科状元张信等翰林苑的学霸们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此事。

结果张信他们把卷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得出的结论依然维持原判。

这让朱元璋起了杀意。


这里插2张迷惑好几代学生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当时王朝初定,北方地区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了200余年,正是人心不稳的时候,朱元璋自然想借机笼络北方士子。

而刘三吾、张信等人居然丝毫不领会他的意图,全然不顾帝王想追求“政治正确”的迫切心理。

为了收买人心,平息事端,朱元璋下令诛杀了20多人,首当其冲的就是新科状元陈䢿和前科状元张信,甚至连当时已经85岁的主考官刘三吾,都得了个革职充军的处理。

陈䢿和张信,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考得最好、运气却最惨的两个状元了。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手段之残酷,足以震惊阴阳两界。

可见穿越小说只能看看,真穿越回去还是很不安全的。

生活在现代法治国家,不美吗?


此后,明朝的科举制度迎来重大改革。

大约在1425年,会试开始试行“南北卷”制度,也就是把全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录取。

后来,又进一步划分为南、中、北三个区,每个区按照不同比例录取。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将这项制度细化,用“按省取中”替代了“南北卷”制度。


“按省取中”这个制度,借鉴的是北宋司马光提出的“逐路录取”,与我们现在高考制度中的“分省录取”也有相似之处。

明清两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优化,使得区域差异、资源失衡造成的科举成绩落差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清代学优生的南北分布,变得均衡多了。

从进士人数看,江苏、浙江领头,河北、山东紧随其后。

从巍科人物的数量看看,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虽然占据前三,但河北考生靠实力也挤到了第四,为北方考生的考试能力做了背书。

注:巍科人物指会试第一名和殿试前四名。

1904年7月,科举史上最后一次考试在北京开考,河北人刘春霖在殿试环节受慈禧太后钦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

巧合的是,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也是来自河北。

说明:科举源起隋朝,但当时的第一名不叫状元。

南北学子持续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竞争,终于落下帷幕。


图源: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

时移世易。

如今,经济文化的日趋繁荣、教育资源的逐渐均衡和就业结构的多元发展,使得全国各地学子得以在几千年来最稳定、公平的环境里学习、竞争。

现在的高考,也不断朝着“维护教育公平”的理念进行改革和优化。

虽然依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依然有人努力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

但对于个人而言,对不完美最有效的回击就是脚踏实地,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想要的答卷。

考试有标准答案,人生有无限可能。

— End —

参考文献/素材: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04):59-66+3.

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J].地理学报,1998(06):50-58.

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01):157-173.

靳润成.从南北榜到南北卷——试论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J].天津师院学报,1982(03):55-57.

梅介人.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J].中国人才,2002(12):25-27.

李嘉球.苏州“土产”状元[J].社会观察,2014(08):68-69.

王高海. 谈古代“状元”[N]. 海南日报,2004-07-11.

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古代科举考试,为何南北方考生的成绩差距很大?》

最爱历史《中国到底哪个地方的人最能考?》《中国状元终极PK:南北方大战,最后谁赢了?》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