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文脉坊:在全国唯一名为文脉的街巷,回归

摘 要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0-03-27 14:55:26 他们或长久驻留,或纷至沓来, 有人见证着来路,有人参与着未来, 有人为了寻找,有人为了回归;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 更是这片古老巷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0-03-27 14:55:26

他们或长久驻留,或纷至沓来,

有人见证着来路,有人参与着未来,

有人为了寻找,有人为了回归;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

更是这片古老巷弄的人文缩影;

巷里、巷外的故事,

交织出一座古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人、旧人的讲述,

还原出一座古城的温情与理想;

呈现出一个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 新古城 。

01

巴蜀四大古城之一,

遭遇着小城市的发展难题?

邛崃古称临邛,始建于公元前311年,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作为古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这里曾是交通要塞和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同时,邛崃更作为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乡而广为人知,邛崃的平乐古镇、邛窑遗址、天台山也是四川人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显然,邛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资源,但如今当我们走在临邛古城,最直观的感受是 这是一座平静又平凡的小城 。

文脉巷所在临邛古城片区全景鸟瞰

它让人想起贾樟柯描述的那种人际亲密但波澜不惊的小城生活: 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一直睡到自然醒,三四点骑个自行车去某个朋友那一坐,聊聊聊,然后聊到什么时候大家一起看电影去了,看完电影吃晚饭打麻将,一直到筋疲力尽睡觉。这种生活是有美感的,人处在热烈的人际关系里面,特别舒服。但是如果每天都不离开这片土地,还是相当枯燥。早上起来躺在床上,缝隙之间会有一种厌倦感。县城生活是一个围城,或许我一直有很强烈的离开的冲动,但离开后又有很强烈的回去的冲动。

事实上,邛崃的文脉巷片区面临着中国很多小城市共同的发展难题。比如陈旧的街区和建筑,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功能需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年轻人的外流和偏小的城市规模,让商业和文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它承载着古城的厚重历史和文化渊源,但片区面貌亟待改变。

目前,按照成都市委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邛崃市采取片区开发模式,以文脉坊街巷复兴项目为示范,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而一次建筑设计竞赛,让这场古城城市更新开始被人们所看见。

02 从城市更新到文化复兴,

如何唤醒一座 新古城 ?

2019年7月初,一场名为 一个院子,让一座古城被看见 的建筑设计竞赛在邛崃拉开帷幕。设计师需要设计的对象,是邛崃市临邛古镇文脉巷片区内的任意一间院子。这场竞赛收到来自全球585组参赛者报名,234份有效方案,获得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专题报道。从建筑设计出发,一场竞赛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临邛古城过去的旧印象,也让人重新审视一座小城市的价值和潜能。

距离竞赛过去8个月,文脉坊街巷复兴项目已经全面铺开建设,我们看到,这片全中国唯一以「文脉」为名的街巷,正在成为 城市更新 的全新范本。

以保护传承古建筑文化、复兴重塑城市生命力为原则,以 街巷肌理的延续、建筑风貌的重建、繁庶临邛的情景再现 为路径,通过植入新的城市功能、产业和文化,形成具有城市新功能、经济新模式的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坐标,未来将呈现独具艺文古韵的城市更新名片。更重要的是,文脉坊街巷复兴项目似乎提供着一种让小城市突破升级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它的成功将给无数小城市带来新的可能和方向。

文脉巷片区旧城改造项目范围图。项目位于邛崃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03

5位代表性的 文脉人物 ,

5种视角下的未来 新古城 。

这座千年古城的荣光,究竟会在未来得到怎样的延续?我们试图从5位具有代表性的 ?脉人物 身上找寻不同的可能性。

他们有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原住民,有因一场建筑竞赛而结缘的设计师,有思考古城未来规划的合作者,有未来将投身这里的共建者,还有重返故地的回归者......他们与文脉巷的故事,藏着这座古城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希望原住民与

新来客可以融洽共生。

靳洪铎 | 相对建筑 创始人

在邛崃文脉巷片区城市更新建筑设计竞赛中,相对建筑的创始人靳洪铎带领团队,交出了作品《叠巷院》。他试着把文脉巷片区过往的真实场景以及场景中带有的记忆,叠加、编织进建筑中。建筑分为宽窄,长短,高低不同的体块,就像是自然散落的民居 。内部围合庭院,组织不同功能。三层引入斜巷道,贯穿四个体量,层叠交织,共同营造出有温度的文化艺术载体。传统与现代的语汇在此汇聚,留下老街巷的段段回忆。《叠巷院》在竞赛中获得优胜奖,并将在文脉巷片区落地。

《叠巷院》设计:靳洪铎,许皓,张艾馨,王婷婷,成都相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为建筑师,靳洪铎认为旧城的城市肌理、街巷的尺度关系和原住民生活于此的真实状态,是他最希望捕捉住的东西,也是他的建筑作品试图再现的东西。 第一次来到文脉巷片区踏勘的时候,最打动我们的其实就是街巷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生活在这里的真实状态。所以在《叠巷院》里我们做了街道、巷道、小径等不同尺度的通道,就是希望让人找回游走于街巷,穿过大大小小的通道,进入院落的回忆。

靳洪铎在德国学习建筑七年,回国后加入家琨建筑事务所,参与了西村大院项目的设计。2015年,他成立了 相对建筑 。而旧城区的空间更新再利用,一直是他感兴趣的建筑课题。无论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心区域,还是邛崃这样的历史文化古城,老建筑和旧街区的 有机更新 都不是易事。在靳洪铎看来,城市更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 原住民与新来客之间能够融洽共生 。

一方面,旧城区独特的风貌和传统、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得到尊重;另一方面,新的建筑和业态带来新的人群,孕育出新的文化。但新与旧之间并不是割裂、对立的,而是有着良好的互动,融洽共生。

靳洪铎提到此前参与设计的城市更新项目 成都奎星楼街区的明堂青年文化创意区(一、二期)。奎星楼街位于成都少城片区,东西长约420米,距离宽窄巷子仅360米。街道两侧多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成的多层住宅,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显露颓态,街区冷清、缺乏活力。

2013年开始, 明堂 改造更新开启,改造更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街区的院落格局,更新后的明堂仍然能够融入街区氛围。时至今日,奎星楼街成了创意文化的活跃发生地,也是美食、咖啡馆、现场演出等多元业态的汇聚之地。 年轻人的东西与原住民融洽共生,相互妥协、相互理解,双方都在这场更新中获益,街区也变得生机勃勃 ,靳洪铎说道。

事实上,在明堂之后,靳洪铎就很少遇到类似的项目了。他说: 明堂,我们是从建筑角度介入,宏观地思考并参与到整片街区的更新。在这之后的城市更新项目没有像明堂这样的了,做的更多的是外立面改造、内部空间改造这样的 微更新 。 采访当天,我们和靳洪铎走在文脉巷片区的工地,一场宏大的城市更新正在眼前发生,靳洪铎又一次很感慨地说: 对我们来说,这个项目确实太难得了。

不仅仅是商业项目,

更是整座城市的提升。

许学军 | 盈石中国(成都)总裁

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地产顾问品牌之一,盈石中国十余年来专注于商业地产的运营。在成都,盈石操盘了仁和新城、新世纪环球中心、象南里等项目。尤其是仁和新城,实现410家品牌商户进场, 97%近满铺开业,出租率达到100%,一度成为业界 神话 。

以往,盈石操盘的项目均位于北京、上海、深圳或成都、武汉、杭州、天津这样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此次参与到邛崃文脉巷片区的商业运营,对盈石团队来讲实属一次全新的挑战。盈石(成都)总裁许学军,正是仁和新城等项目的幕后操盘手,在他看来,尽管商业的基本逻辑是具有普适性的,受众对商业的感受也是相通的。但面对全新的市场、全新的项目,以往的经验和战术仍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调试。

谈到文脉巷时他这样说道: 文脉巷片区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它在商业、城市景观,包括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邛崃整座城市带来的提升。

显然,文脉巷片区更新的每一步动作,都伴随着商业、民生、城市升级、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考量。而从商业角度来看,文脉巷地处临邛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聚集地和密集居住区。正如许学军所说: 这片区域本身就有浓厚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这也是让我们有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我们盈石团队要做的就是用扎实的前期市场调研分析、挖掘项目的优势和痛点,为全新的文脉巷做出最恰当的业态组合与规划。

文脉坊规划效果图

在目前的规划中,文脉巷片区的商业既会引入餐饮、购物、亲子、教育、娱乐、民宿等相对传统的业态,也会纳入美术馆、社区中心、工作室、文化体验馆等更具有公众意义的文创空间。 邛崃文脉巷片区城市更新建筑设计竞赛 中的10个建筑师建筑将在文脉坊落地建成。

理想状态下,更新后的文脉巷片区,既会是惠及本地居民的商业空间和社交公共空间,也将成为邛崃新经济、新文化的强力引擎。

10个主力建筑师建筑。

在原有文化地基的复兴之上,

续写让人们更满意的未来生活方式。

袁媛 | 造物圈创始人

如何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事实上这是所有城市更新项目,尤其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都会面临的一个难题。造物圈为此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 造物圈3.0体系:一个 个性化定制以及教育输出的手作综合体 。

2014年袁媛投入热爱的手作行业,打造了手作综合体品牌 水獭造物 ,2017年品牌全新升级为 造物圈 ,并且拥有了超大手作空间,实现了基于传统手工艺+教学+旅游+体验+定制为一体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为手作爱好者提供场地和教学体验活动,也为企业定制个性化的文创产品。

未来,造物圈将要入驻文脉坊 叠巷院,打造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古城文创中心。 我们希望整合全国的文创爱好者、参与者,一起发挥更多光和热。这不仅仅是文脉坊,更是邛崃面对全国的文创项目以及产品输出中心。 袁媛说到。

造物圈,地址:贝森北路西村大院C通道院内。图片来自造物圈。

事实上,从 九古风华 的平乐古镇到走向国际的 众歌天府民谣客厅 从险遭拆除的老厂房到整合自然、人文、商业资源的新民宿;从日渐式微的乡土文化到 二十四镇 乡村品牌的诞生;从民俗民艺的精神提炼到城市意象的营造 邛崃一直在对传统文化融古汇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文脉坊作为临邛古城历史文化最为富集的区域,更承载了临邛古城文脉的发展和流向。

我们将会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文创产品到开发之中。让艺术文化,历史文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用之于我们的生活。 作为这场古城文化复兴的新来客,袁媛认为古城复兴换个思路其实是靠近现实,是在原有文化地基的复兴之上,续写让人们更满意的未来生活方式。

袁媛接着说, 所有的城市都有故事,只是大家怎么续写故事的这一段结尾。 未来,更多像造物圈这样的新来客,将和更多的原住民和回归者一起参与这场面向今日与未来的古城 文化复兴 。

邛崃开发了众多传统文化资源。

延续百年的老味道,

为邛崃文化的传播尽绵薄之力。

陈友君 | 周钵钵传承人

如果说造物圈带来的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文创活力,那么周钵钵则代表着对邛崃传统美食文化的坚守和发扬。这个传承100余年的邛崃特色美食的故事,得从1916年说起。那一年,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在临邛古城西街开业了,老板叫周松林,店名是 周饭店 ,以凉拌麻辣鸡肉和油烫鸭子为特色菜。

在当时的年代,肉食算是中高档消费,能消费的人并不算多,因此虽然饭店门庭若市,生意红火,食材也难免有卖不完的时候。勤劳的周松林想到了办法,他将拌好的鸡片盛入钵钵,头顶着钵钵沿街叫卖,因为标志性的动作,顾客戏称这道美食为 周钵钵 。

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周钵钵第三代传人陈友君在而立之年从外公周松林和舅舅的手里接过接力棒,立志要把周钵钵发扬光大。1987年周钵钵荣登 成都市三名博览会 赛场,一举捧回 成都市个体名小吃 大奖。1992年又被评为 成都市传统名小吃 。在邛崃,周钵钵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代表。

从最开始五分钱一片沿街叫卖,到练摊,再到开出第一家门店,再到现在两家直营店、两个加盟店,以及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周钵钵的价格、销售方式或许变了,但不变的是 诚心,良心,匠心 的经营理念,还有这延续百年的老味道。

周钵钵(建设路店)

对许多邛崃人而言,周钵钵的味道就是他们关于家乡最深刻的记忆。 有一个小伙子专门带外地的女友来吃,他说这就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味道,这就是我家乡的特色,你一定要试一哈。

陈大爷回忆道,最初选择做钵钵鸡是为了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本领,而之所以坚持做了40多年,则是希望也能用美食延续一份古城的记忆。对于许多外地人而言,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正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一座古城和这里人们生活的最好方式之一,而周钵钵为他们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

作为古城美食文化的传播者,周钵钵亲历并见证着邛崃的演变和发展。100多年前临邛古城西街上那家周饭店,现在已经被现代高楼所取代;而如今建设路上周钵钵总店,40多年前还只是一片农田。

陈大爷做钵钵鸡之前是一名菜农,他每天都要一趟一趟地挑粪,摇摇晃晃地穿过文脉巷长长的街道,去灌溉建设路那片农田,他当时没有想到,自己竟会在这片农田上开出自己的 百年老店 。而他当年挑粪的必经之路,那片街巷如今也要改换新颜了。对于文脉巷街区的改造复兴,陈大爷用了六个字来评价: 一定大有作为。 他比划着手势强调。

休息的空隙,陈大爷喜欢站在店门口看着来往的车和行人,我在对街捕捉下这个场景。我想,无论是文脉巷还是周钵钵,老街区、老味道,它们都将是这场古城文化复兴缺一不可的参与者。

小城市可能会重新

变得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KK | 某家居品牌高管

作为一个吃钵钵鸡长大的邛崃人,如今生活工作在成都的KK,始终关注着故乡的变化。当年父母在外地工作,KK整个高中阶段都寄住在邛崃的姨妈家,在邛崃一中上学,姨妈家则在邛崃老城区的一隅小四合院。少女时期的她无数次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这个古老的城市,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多年过去,KK还记得那个小院的很多细节。 姨父是个很爱捣鼓花花草草的人,他在小四合院的天井里布置了假山、流水,尤其是兰花特别美 ,KK回忆道, 这是小院美好的一面,但也有糟心的时候。小院地势低,一到夏天多雨时节,全家人就跟打仗一样,忙着把地上的东西堆到衣柜上去。记得有一次下雨,大人手忙脚乱,我表姐把洗澡盆拖出来划船,被打了一顿。 她也记得每天的早饭,一碗奶汤面、5片钵钵鸡,是她的标配。 真是天天早上吃也吃不腻的,那时候的钵钵鸡是按片卖的,记得是两毛一片。现在我回邛崃,一定会去吃奶汤面。

高三毕业,KK考上了成都的大学,离开邛崃,如今她的工作、生活都在成都,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四岁女儿。而姨妈一家,也早搬到了新的现代化小区,小院最近也完成了拆迁。

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达到2.4亿。长久以来,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是人们寻求发展机遇的首选。如今情况有所改变,杭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包括一些二线城市开始吸引年轻人 回流 。其实KK的经历,代表了很多80后的人生路径。在小城市成长,因为求学、工作来到大城市并在此扎根,从此与自己的故乡只剩下过年过节的匆匆造访,故乡成了他乡。

临邛古城生活

在KK看来,无论是二线城市还是像邛崃这样更小的城市要真正吸引年轻人,靠的绝不仅仅是安逸、悠闲、生活压力小。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大城市?不仅因为机会更多、平台更高或是收入更丰厚,也因为大城市活跃的文化娱乐活动、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多元的人文环境 ,她接着说, 一个地方能吸引年轻人,一定不是 闲 ,而是让年轻人觉得我可以在这里创造些什么,我可以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价值。

这些年,KK始终关注着故乡的变化,比如此前的邛崃文脉巷片区城市更新建筑设计竞赛,她看到建筑师们对这片古老区域的全新想象,无论是建筑的设计感和创新性,还是建筑内可能承载的新业态和新内容,都让KK感到兴奋。她欣喜地发现自己疏远了的、曾经觉得有些 无聊 的故乡,正在变化。

KK回想起这些年,每次要给别人解释邛崃都会用到三个标签,一是这座城市有2000多年的历史,二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三是邛崃的女孩特别美。她说: 现在我偶尔也会带女儿回邛崃,有时候我在想,以后她会怎么给别人介绍邛崃,我希望她可以特别自豪地跟别人说我妈妈是邛崃人,更希望她介绍邛崃时,有更多新的标签。 至于新标签是什么,正是KK对邛崃的期待。

从文脉,回到天府

邛崃,一个曾被《环球人文地理》形容为 拥有天府之国最后范本 的城市。文脉巷,一片承载着古城过去、现在与未来流向的街区。未来我们如何定义文脉坊街巷复兴项目?

事实上,天府之国代表着一个更大的地域范围,天府文化也包涵了更为广义而多元的文化。临邛文化身为其中独具色彩的一个分支,本身就是天府文化的重要 脉络 组成。

以文脉为线索,以文脉坊为起点,这场城市更新带来的不止是一片街区的更新升级,一个城市新商业中心的崛起,它也是一次文化复兴,更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重塑 在文脉坊,除了以另一种方式感知浓郁悠久的古代文化,也能体验到创新迭代后的当代生活方式,实现 天府生活方式 的外延与升华,真正回到我们所憧憬的 天府之国 。

招商进行中,咨询请联系微信公众号 文脉坊

来源:北国网 editor016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