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老师老师不

摘 要

  =全国统一高考加自主招生,已经说明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是一条通向成熟、成功的路。过去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其中的因果关系罢了。 科技教

=全国统一高考加自主招生,已经说明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是一条通向成熟、成功的路。过去只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其中的因果关系罢了。

科技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8年在学校已经执行41年了,早已不是新闻,是旧闻。科技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有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学校成绩”的概念。

创造力测评的学校成绩概念是“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所使用的学校成绩概念,在逻辑上是全同关系。学校成绩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可以看成是科技教育测评学生创造力或创新潜质的学校成绩的概念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高考录取分数线”“中考录取分数线”,每年考进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就是科技教育的学校成绩在“分数”上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的产物。

遗憾的是,“学校成绩表示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这个概念是错误的。错误的地方在于:第一学优生在考卷上答题答到最后无题可答,这说明在答题量即学习任务上不能满足学优生即天才儿童的需求;第二学优生在考卷上答题答到最后有时间仔细检查,说明在答题时间上不能满足学优生即天才儿童的需求,造成了学优生在学习时间上的浪费。这是典型的现代版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的重演。当学优生在考卷上答题答到最后无题可答,坐在凳子上仔细检查的时候,相当于“兔子”被强逼在大树下“睡觉”,而这时的中等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和学困生这群“乌龟”,还在拼命的加油向前爬行。当中等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和学困生爬到终点,考试结束了,结果学优生和中等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通过“学校成绩”的方式,变成了黄鳝鱼鳅装进一个竹篓,区分不出谁是学优生,谁是中等生或中等偏上的学生。这对学优生特别是天才儿童极为不公,不利于选拔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或特殊人才,特别是对培养天才儿童极为不利。

通过模拟考试,学校成绩通过教师阅卷可以变成已知条件,学习时间通过计时器记录也可以变成已知条件,唯一不可控制和不知道的条件是学习效率,即思维反应速度。所以,“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只要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思维反应速度加快了,学校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科技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的训练方法,一是定时不定量,即学生答题的时间可以是90分钟或120分钟,但是答卷上的分数可能是150分或200分……,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在统一规定的90分钟或120分钟的时间里都答不完,当答题的时间到了之后统一交卷,保证学生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用去的时间相等,再以谁的“分数”高计算学校成绩,分数高者获胜。二是定量不定时,即答卷上的答题量可能是150分或200分……,但是完成答题的时间不作统一的规定,只要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自信答题的准确率高、速度快、书写工整,答完这150分或200分……的题,就可以交卷离开考场……再以谁用的答题时间少计算学校成绩,答题用去的时间少者获胜。这样就拉开了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学校成绩上的差距。评价的标准是思维反应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习效率,而不是“分数”。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养成准确、速度快、书写工整的习惯,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或特殊人才,不仅对于培养天才儿童,包括对培养中等生和学困生都非常有利。

科技老师应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学科老师反复宣传,利用“学习效率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新的创造力测评的“学校成绩”概念,指导、辅导学科老师教育教学,抓教育质量,变科技教育由科技老师“单干”为学校从校长、中层干部到学科老师“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都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学科老师在科技老师安排学生上科技(创新)的,不能以科技课是“副科”或“豆芽学科”的名义破坏科技老师的生源、课时,使科技教育得不到保障。科技老师通过科技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科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分数)、帮助学生考入重点中学或大学拿到降分,这是升学的需要,也是为升学做贡献。同时还可以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或特殊人才做贡献,这绝不是普通老师所能胜任的。这就是“兄弟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学科老师与科技老师不和教学质量欺”这句话的来历。科技既然能够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我们相信科技仍然能够推动教育发展。科技老师只有把科学技术引进教育,做到科技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学校成绩升学挂钩,科技教育这项事业才能深入教育内部,才能深入教育的核心,才能推动科技教育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和提高科技老师的身份地位,让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学科老师刮目相看。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