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芭蕾人筚路蓝缕,克服内容繁琐、形式僵化各种危机,历经传统突破、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三个阶段,缔造前所未有辉煌。尤其50年代,打破西欧传统艺术构思,舞蹈音乐有机结合,古典芭蕾基础上加强舞蹈表现力和哑剧动态感,芭蕾舞从浪漫主义向交响舞蹈发展。“三夫三娃”,即瓦斯拉夫、鲁道夫、巴里什尼科夫、巴普洛娃、乌兰诺娃和玛卡洛娃演绎作品,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交响乐,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莫斯科居民文化休闲,21%民众每月看场芭蕾舞,远高于看展览、听音乐会和参观博物馆。观众即使并不富足也都盛装出席(《人民日报》2014年4月29日第23版“用脚尖追逐梦想”)。
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872天,平均每天饿死冻死700多人。朝不保夕危难时刻,市图书馆每天照常开放,食不果腹、骨瘦如柴的市民坚持汲取精神食粮;俄罗斯盛产美女得益于爱读书。“美女教育”幼儿开始:舞蹈、绘画、音乐都是必修,但最为持久普遍的“气质瑜伽”还是读书。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俄罗斯女性忍饿盛装去看芭蕾舞听音乐会,书本这一简约“装饰”更是须臾不离。女士们十几年数十年饱读修炼,“先天毛病”稚气、娇气、俗气、暮气得以医治,秀气、灵气、才气、朝气优雅灵动气质褪茧化蝶、琢玉成华。俄罗斯女性“做花瓶但要做景泰蓝,外有彩釉,内有金胎”。晨曦凭栏,斜阳倚树,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画面,人间穿越时空最靓美景,也是女性青春永葆最佳宝典(《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第5版“俄罗斯人的不解书缘”)。
(2021年8月3日 马秀山)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