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里、暴雪事件,除了谴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摘 要

  原标题:关于阿里、暴雪事件,除了谴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 知书No.118 最近,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 据受害者称,她曾在饭局上遭到商业客户的灌酒、猥亵

原标题:关于阿里、暴雪事件,除了谴责我们还能做什么 | 知书No.118

最近,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

据受害者称,她曾在饭局上遭到商业客户的灌酒、猥亵,当夜她被男性上司实施了性侵犯。在等待警方调查时,自称阿里员工的微博用户披露:公司内部盛行一种包含性骚扰行为的“破冰文化”。

8月14日,警方公开了涉案人员的行动和时间,确认了涉事两名男性强制猥亵的犯罪事实。

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出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受害者之前说法与调查结果有所出入,进而推测案件还有隐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犯罪事实明确,人们不应苛求“完美受害人。”

如果把企业看做一个微型社会的缩影,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也许性别歧视的底色比我们想象的更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而比女性的困境更广泛的“上下级困境”之中,权力的滥用也在劳动者的身心、工作待遇和薪酬分配多个层面造成了伤害。

幸运的是,有很多书籍有助于我们就相关问题作出更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职场上的性别歧视来源是什么?为何强奸案的受害人总是遭受二次伤害?谴责以外,作为吃瓜群众应该做些什么?

本周,希望通过这份书单,我们能在期待事件“反转”之余,作出更有意义的探讨。

01 逃离家庭,却沦为“二流劳动力”的女性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市场早已表现出相应的女性劳动力的渴求。所以,曾经在家庭中扮演妻、母的角色的女性开始踏入职场。

女性进入职场,摆脱一部分家庭责任,是否意味着她们摆脱了“父权制”的影响呢?

恰恰相反,现存的大多数社会中都或多或少保留着“父权制”的特点,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以及家庭领域中,男性毋庸置疑地拥有更多话语权。

上野千鹤子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直言,为了维持父权制的统治,社会创造了两种策略和机制:

一是,在雇佣劳动中排挤女性,把女性劳动力看作是 “二流劳动力”。

在阿里女员工受害不久之前,另外一家游戏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动视暴雪,也被当地就业机关启动了性别歧视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暴雪内部有一种名为“兄弟会”的非正常企业文化,某些男性员工会在工作日强迫女性喝酒,并聚众调侃她们。

无独有偶,两件职场霸凌事件发生之前,企业内部都出现了一种长时间传播的女性歧视文化。而暴雪女性员工还被迫承担比男性更多的工作职责,就是父权制语境下女性的结构性困境之一:女性的劳动价值要低于同职位的男性。

二是,干脆将女性劳动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将她们关闭在封闭的牢笼里。

而阿里性侵事件和所谓的“破冰文化”毫不意外地说明了:女性不被认为具有商业谈判的智识,她们仅仅被当做男性工作环境中的娱乐工具。

另外,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的女性,往往仍要承担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这是因为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并不对简单对应家庭与市场,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合谋。

就像市场也在快速侵占家庭领域一样,女性进入的劳动市场是父权制下的市场。所以,女性逃离家庭,也许是逃离了一个男性的支配,但取而代之的是,她会受到作为一个阶层的男性的彻底支配。

而又由于市场的贬低和歧视,导致女性在收入上不如男性,因此机会成本比丈夫更小,从而不得不在家庭中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和再生产劳动。

如何解决侵害事件反映出的职场女性的困境,无疑是接下来企业和社会的重要课题。

02 我又被杀死了一次

当然,另一方面来看,事件中的女性还有一个统一的身份,她们是施害者的下属。可以看到,文中提到的两起侵害事件,从发生到得到关注和处理都经过了相当一段被忽视的时间。

现代企业大多奉行从高层到底层来实现内部命令实施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就是“科层制”。简单地说,在企业中,上级与下级会形成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纵向命令关系,且命令是单向不可逆的。

所以,在底层发生权力滥用之后,信息很难冲破所有层级抵达权力中心。

不过,受害女性面临的困境不仅是举报信息难以被企业决策者看到,她们还要面临如何破除社会舆论的层层壁垒。

比如喝酒并不是一件关乎道德的事情,但在舆论中,阿里女员工似乎必须证明自己是被迫喝酒的;性骚扰在道德和法律上都不被允许,而女性则要证明被侮辱时没有主动“调情”或者“勾引”;强奸是一种可怕的暴力行为,但受害者却必须在被施暴后缜密地留存所有证据。

伊藤诗织,日本MeToo运动爆发的核心人物,在她揭露自己遭到高管强奸的事实后,与阿里女员工受到了类似的待遇。

因为伊藤相貌出众,在性侵事件后便遭到日本网民的谩骂和猜忌:女方利用自己的外貌想要得到工作上的便利;主动喝这么多酒,不强奸你强奸谁啊;为什么事后用尊敬的语气和施害者联系?

伊藤在每次重新复述自己受害的过程时,形容自己的痛苦就像又被杀死了一次。

我们在网络上讨论案件时,总是会想象中把自己置于一个并不真实的道德高度,比如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对不道德事件和违法行为口诛笔伐,因为这毫不费力。

但作为吃瓜群体中的一员我们也应当进行更多的自省,一旦我们到了真实的环境中,能否做到秉持人性的纯良一面,保持公正的判断呢?

然而,人性的真相是残酷的。

《对权威的服从》中曾经做过一个实验,40名来自不同职业的市民,告诉他们参加一项名为“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他们充当“教师”,在实验者的指令下,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对“学生”施加强度和痛苦程度不断增加的电击。

尽管学生以各种形式反抗,有26名受试者在实验者的命令下依然坚持到最后,对“学生”施加了最强程度的电击。

当然,这个实验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反思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现象,因为在普通人看来歧视犹太人和种族大屠杀是泯灭人性和难以想象的。

在强奸案给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不正是已经将“女性歧视”作为默认为社会潜规则的大众吗?

事实上,人人都可以变成加害者。

03 比“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更重要的是同理心

最近人们对阿里事件的热议,应该是所谓的事件“反转”。

8月14日,警方发布了对此次事件的详细通报,其中列举了涉事人员的所有可被证明的行动和时间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实是以一种非常冷静、客观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的,没有以往媒体或舆论中一些暗示性的动机推理。

就女方在被猥亵第二天向施害者打电话一事,网络上的批判最甚,也就是“反转”论调的核心。部分人认为被害者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推动了犯罪的进行。

可悲的是,在对涉案人员做任何动机推理之前,警方已经对两名侵害者的犯罪事实作出了认定。

《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中有这么一句话: 消极的不正义者首先是普通公民。

这句话是说更多的人其实习惯冷漠围观他人的不幸。而这种围观,便是一种不正义的消极方式。

所以当我们旁观他人的不幸时,忙着制造阴谋论或者寻找替罪羊的时候,也许重新定义“不正义”才是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

在法律甚至是道德规则之外,是不是主观意愿上的不适,对于本人来说也是一种“不正义”呢?

如果所有人都鼓励勇敢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正义,那么上述的受害者女性,是不是在收到不公待遇后,也能获得更多的勇气在第一时间表达出自己的不适。

作为“社会新闻”的旁观者和吃瓜群众时,也许表达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作出努力的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