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了书法当中的“势”也就读懂了书法家的情

摘 要

  势的概念 “势”在我国用途广泛。在百科中对其的解释共计十余种。 在物理学中“势”可以理解为“加速度”以及产生它的影响力。在物理范畴方面经常出现的就是“势能”、“势差

势的概念

“势”在我国用途广泛。在百科中对其的解释共计十余种。 在物理学中“势”可以理解为“加速度”以及产生它的影响力。在物理范畴方面经常出现的就是“势能”、“势差”一类。就单字形解释来说“执”意为“在高原上滚球丸”。“执”与“力”本义为重力,通常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如:形势、气势、趋势等。在字典中对“势”阐述共有八种,分别是:(1)权力,权势。(2)力量、气势。(3)形势,情势。(4)姿态。(5)样式、架势。(6)男性生殖器;指动物的卵巢和睾丸。(7)势头、趋势、时机(8)文体名,《草书势》等。

“势”在政治方面多指权利和地位。作为范畴应用到文学中较书法与绘画稍晚一些,在《文心雕龙》里也出现相当大的篇幅用到了“势”。“势”在书法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文学中关于书法的描写也不乏上乘之作。这些对书法的描绘处处体现“势”气,这是一种运动和力感的表现和描写,对于我们研究书法当中的“势”有很好的引导性。如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唐·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记东楚网书家墨场》:“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 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 一舞醉三回,消愁极千古”以及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孙子兵法》中关于“势”有很多论述,在书法史上将书法与兵法联系最早的要数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了。在这篇文章中将具体的点画与兵法联系,更加丰富了“势”的含义。如《笔阵图》的点画形象:丶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如坠石从高山跌落,仿佛战鼓的隆隆声,震慑人心。丿 [撇]陆断犀象。如在陆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像强劲的弩,筋肉骨节。遒劲有力。卫夫人将作书比做作战,将基本笔画的书写当成了军事行动。在夏廷献的《书道尤兵》中也将书法的笔画书写顺序与军事意识相联系。

无论是卫夫人的《笔阵图》还是夏廷献对书法与兵法的联系研究再次说明了军事活动对书法的影响,也同样说明书法与兵法始终渗透着并行发展的关系。对于书势概念在一些美学著作中也有提及,如叶秀山在《书法美学引论》中认为“书法艺术在技术上的特点,就在于线条按照既定的字形结体运动,这就是“势”。“势”是指线条按字体形状的运动的韵律和趋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可见对于绘画的品评来说“势”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由此可见,势的含义在我国古代艺术领域中出现由来已久,有着很广泛的用途和含义。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学、兵法以及音乐中“势”的分析,“势”的含义和范围得到了充实,也使我们对“势”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充裕了我国“势”文化。

书法中势的形成条件

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的毛笔产生的“笔势”,还有一个就是运动感和方向性的线条了。在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于日本的书法也有提及,其中就笔势有这样的描述:“日本绘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它的笔画中所蕴含的力量,这在技术上被称为‘笔力’或‘笔势’”。这里提到笔势的概念。笔势在我们的书势中是一个重要元素,是构成书法之势的关键,也是书法之势的一个衡量标准。

(1)笔势的力感体现

力是从事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的根本,属于物理力的范畴,体现在线条笔画当中可以称之为“笔力”。力学里所说的作用力主要来自手指、腕和胳臂。就如蔡邕的《九势》当中的“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就是笔尖在点画运动中力的表现。

首先书法中“力”的来源主要通过毛笔、纸张以及墨汁。即毛笔弹力、纸的摩擦力以及墨的凝聚力来实现。光面的纸省力,涩的纸则较费力。稀释的墨汁书写的时候比较顺滑,黏稠、涩的墨汁书写较为费力。

中国的毛笔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因为毛笔大多都是用兽毛做成,一经沾墨就会形成一个尖的毛峰。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又能达到平铺和聚拢的效果。毛笔的上下、左右运动由于不同的力感、节奏的不同组合成了线条的不同。写不同的字体也就需要不同的毛笔了,例如写小楷就需要硬毫的小楷笔,写行草用长锋笔,写大字就需要借助长杆提斗笔了。其弹性主要在笔肚以下,赋予笔尖以立体感。笔头的三分之一即笔锋,是运笔过程中充分彰显毛笔弹力的关键。笔头的最末梢就是笔尖了,是笔头垂直时的中心点。

毛笔的软硬程度对力的反映也是不同的。笔锋的种类有三种,一种是硬毫,弹性强、笔锋挺拔。一种是软毫,材质松软、吸水性强。还有一种就是兼毫类,这种笔就兼具了两者特点,具有刚柔并济的表现效果。软毫所表现出的力比较含蓄,而硬毫则相对硬朗一些。在《中国书法笔力分析》中作者对张力以及用笔的压力关系认为,“张力用笔主要是靠笔毫的张力写字,包括手腕施加的力和笔毫弯曲产生的反弹力。由于笔管向笔画行进的相反方向倾斜,笔毫的弯曲很大,此时笔毫会有一反弹力”。

笔的软硬决定了弹力的大小,硬毫弹力相较软毫则比较大。弹力是笔尖与纸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作用力的方法就是提笔和按笔。按笔是作用力,上提就具有了反作用力,这两种力的交换产生节奏,使线条赋予动感,相互影响、产生运动。

笔与纸张的摩擦力也是互相影响的,纸张的不同对力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表现。纸张越不光滑摩擦力相对增大,比较容易出现枯笔。墨浓的时候容易凝聚,有力感。墨如果淡的话,力就难以凝聚,产生舒散的感觉。

(2)书法中“力”的作用力体现

书法里力的主要来源是作用力。书法中的作用力主要有两种,书谱中的筋骨和锋芒就是内力和外力。手指的作用主要是执笔,写小字时需要借助指与腕的运动,而如果是大字就需要肘和肩共同起作用了。运笔的速度也是力体现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在一画中如果用笔力量相当,笔画就会相对圆滑、平顺。如果在起笔、中段或是收笔中有速度的变化,那么运动感就自然生成了。

笔势中由于作用力不同会呈现不一样的美学效果。力的表现不是一条连贯的线,就拿简单的人字来说,一般情况下撇轻捺重、左轻后重。比如“札”“永”就是一种聚散关系,“米”“田”更多的就是一种左右关系。这些写法使得字产生一种空间感,从而产生有紧有松的张力感。颜体大多外紧内松,欧体的“天”有明显的左不对齐右对齐的变化形式。字形和笔力的动感构成节奏,呈现对比状态。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这是书写的力量感的体现。对此陈振濂认为,“我们在写字时要讲究笔力,这个力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再到笔杆再下注到笔毫,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而不是呈现过程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力,关键在于力的运动过程:力在每个环节中的关系处理”。

(3)书法线条

“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中国艺术是线性的艺术,与西方不同,中国这种线性艺术也是与别的艺术相区别的一个关键特征。 叶秀山认为书法中的线条就是“道道”。“书法艺术的形式说来很简单,就是‘划道道’,就艺术家来说,就是‘划’这些‘道道’,就欣赏者来说,就是欣赏这些‘道道’”。

线条的质量是书法技能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经常说书法的创作离不开线条的动感,但是线条似乎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线条不光存在与书法当中,视觉艺术与造型艺术都是线条的应用,但是这些与书法当中的线条运用是不同的,它们更多的是为造型服务。但是书法的线条就不同了,古人对线条的要求:圆、劲、厚、力。反对薄、片、扁、弱。书法的线条不是为了塑造自然物体的形状,书法的抽象性虽然会规定线条的大致形状,但是却无法阻碍线条运动的独立性。它是毛笔与宣纸在人的力的作用下所书写出的运动轨迹,所以说书法的线条具有美学价值。

一切书法的美都是依附于线条而存在,但是线条的外在感还不足以诠释书法势的美学内涵。所以“势”才是书法一切美的根源,它是动态的,有节奏的,有力量的同样又包含着作者情感,用技巧性的笔法通过线条达成点画的运动轨迹。线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直的线条会给人一种雄健挺拔之感,曲线条则会让人感觉圆浑和柔和。“线条是由运动行为通过一定的媒介产生出来的事实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一度的轨迹(线条)本身,实际上是对于人们所知觉到的形状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再现”。

《观公孙大娘剑器舞》中就是对这样的动作描述。通过线形变化给人以动地感受。书法是我国艺术中线条最充分的表现形式,是构成书法艺术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凝结,是“势”体现的关键,同样也是书法家情感的表现关键。

请点击输入图片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