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的情感往事

摘 要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殿秋(清·朱彝尊) 清代词坛影响最大的流派是浙西派,浙西词派的主盟人是朱彝尊,他是清代著名学者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殿秋(清·朱彝尊)

清代词坛影响最大的流派是浙西派,浙西词派的主盟人是朱彝尊,他是清代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嘉兴的官宦之家,诗、词、文章,都是清初宗师级、泰斗级的人物,所以弟子门人众多,景仰他的人也多。

朱家本来门第显赫,但因每代人都清正廉洁、安贫乐道,到朱彝尊这一代时,已非常穷困潦倒。他十三岁时,浙江经历了大旱和蝗灾,家里穷到没米下锅。朱彝尊17岁结婚时,因朱家付不起聘礼,只好入赘到冯家。那年正赶上明清易代之际,他的生母唐氏在逃难的过程中撒手西去。

十七岁的朱彝尊与十五岁的冯福贞结婚时,冯福贞有一个妹妹冯寿常只有十岁,大家都还年少,日常玩耍不避嫌疑,渐渐的朱彝尊便与妻妹日久生情。冯寿常十三岁时,两人日渐情深,但直至冯寿常出嫁亦并无越礼之事,以此词《桂殿秋》为证,表达了相爱之人终究不得亲近,各受各寒。朱彝尊此词,在清词中极为有名,是极受后人推许的佳作。

冯寿常到十九岁的时候,嫁了出去,但婚姻不幸。到二十四岁时,回到娘家来住。这时候,她和朱彝尊有了比较明显的爱情。当然这种感情,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肯定是不被接受的,逾越伦常,不合道德礼法。这种感情是很痛苦的。冯寿常在三十三岁就去世了。朱彝尊在冯寿常去世后,突破礼法禁忌,写下大量怀念她的诗词。

朱彝尊还为她写过一首长诗《风怀诗二百韵》,洋洋洒洒两千字。他是动了真感情,所以这些作品都写得很深情。后来,朱彝尊在学术和文学上地位越来越高,有人就劝他,说以他的学问成就,在经史上的地位,将来说不定会在孔庙有一个牌位享受祭祀,但是这些诗要删掉,否则会影响他的道德评价。朱彝尊宁可被人非议,保留道德上的瑕疵,还是坚持把这些作品留下了。在礼法道德与感情方面,他选择了忠实于后者。

这首《桂殿秋》,是朱彝尊追忆曾经一起坐船的情景。写这首词的时候,冯寿常已经去世了。词中所追忆的内容,则是很早以前的情景。当时冯寿常还没有出嫁,大概是全家一起搬迁,船上有很多家人。写彼此的思念和惆怅,写得极含蓄,点到为止即可。这种题材和内容,只要表达分寸上有一点偏差,就会沦为让人鄙夷的作品。朱彝尊写这种情感,本来就不被世俗接受和认可,但他却能写得一往而深,一首小词写出来,数百年来反而令人欣赏,令人同情,可见它的魅力了。

我也不认可朱彝尊这样的感情。但是我佩服他的这份勇气。以他的名声、地位,他不写这些怀念冯寿常的诗词,后人也就不会知道这些,或许会把他当成学问和道德的完人。可是,他宁愿在诗词中保留自己在道德上的瑕疵,也要忠于真实的情感。这有点像电影《廊桥遗梦》,女主人公在去世前,把自己曾经一段不为人知的恋情写下来。尽管这样会颠覆她曾经在丈夫和儿女心中那样一种“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她选择忠于自己的感情,不在乎世人非议。

朱彝尊一生命运都比较坎坷,但他比较乐观,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和爱人的离世没能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能够专注学问,写了大量书籍,即使被贬官职,也能付之一笑,最后终成一代大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