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故事会(83期)】绥化的八旗别院(4)

摘 要

  内容导引 绥化,很久以前的俗名叫“北团林子”。同治元年,北团林子正式开荒。 从开发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北团林子有一个地方的形成,非常重要,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地标:

内容导引

绥化,很久以前的俗名叫“北团林子”。同治元年,北团林子正式开荒。

从开发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北团林子有一个地方的形成,非常重要,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地标:十间房。

在民间,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是“先有十间房,后有绥化城。”

绥化的八旗别院(4)

北团林子从开发到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的形成啊,非常重要,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地标,这个地方是哪啊,十间房。这个地方这么有名气吗?当然了,在民间,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是“先有十间房,后有绥化城。”

十间房是永安满族镇的前身,这个名字是咋来的呢?就是再早在这片区域,有10户人家,盖了10座房子,当时这片区域没有别的标记,所以人们要到这里或附近来,得咋说呢,就说到10间房,于是10间房逐渐演化为重要地名。

当时的10间房子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正式的民居房子,很大成度上是马架子房,类似于窝棚,窝棚和马架子房并不一样。窝棚也是临时建筑,马架子房要比窝棚更高级一些,马架子房再往后发展一步,才是正式的民居建筑——土房。

在道光五年,十间房的这个地方迎来了一户人家,户主叫伊桑阿,他是满族,从哪来的呢,辽宁,伊桑阿还带着一户亲属,共两户,一起来到十间房。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黑土地非常好,土地肥沃,河水丰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还没有人咋管,可以随便选择开垦的地点。这样,在伊桑阿的引导下,又相继引来了他的几户族亲。据说是7户,现在无法考证这个具体数字了,但这个事儿是真的,这是有据可考证的。

清朝时期,咱们这里最早有关移民的记录。为什么是满族人家呢?

在乾隆中叶的时候,皇帝就有把一些满族人口重新移民东北的想法,实施过,但后来政策出现了犹豫、摇摆。一次次的开禁,又一次次封禁。一些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满族的权贵,已经意识到,东北将来必然是要开禁的,谁最先占有这片土地,谁就是这片土地之上的主人。他们派来自己的族亲,到了黑龙江这片地域,实际是抢占土地。

因为这片土地属无人治理,所以最先过来的一般都是满族人,因为他们最先意识到东北土地的价值,又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而中原汉民百姓到东北,需要翻越柳条边墙冒着生命的危险,满族人进入东北的条件最为便利。所以来到绥化地域的满族人家后来大多发展成为大地主,这些满族人家在咱绥化的历史上都曾经辉煌过,每家都有上百晌甚至是上千晌的土地。

北团林子的发展时期,还有一个时间点很重要,那就是咸丰元年,咸丰元年的时候,在咱们今天的正大街,就是华辰那条街,当时叫北林子街,这条街在绥化城正式筑城前就存在很久了。也就是说最早到北团林子居住的闯关东流民,最先选择的居住地点是今天的中兴东路。

在这一年,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诞生了,老刘在前面的故事里讲过的《百年药店锦和盛》。

在咸丰元年,北团林子来了一个人,叫胡全义。他是一个吃劳金长工,胡全义的老板是做药材生意的,在吉林开设了一家药店,名叫“锦和庆”。

胡全义非常聪明,有一天,他给老板出了一个主意:“听说黑龙江土地放荒后,人比较多,如果我们早点儿在那里开一家药店,占领市场,应该是一个商机。”胡全义的老板也觉得这个想法挺好,这样胡全义在老板的支持下,自己赶着马车拉着药材,来到北团林子,落地生根,就在东大街,选择了一个地点,开了个药店,店名就叫——锦和盛。

锦和盛是咱们绥化清朝历史上,目前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的一家店铺,也是绥化这片地域目前存在最久远的一家企业。一直到建国初期国家实施工商业改造,锦和盛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存在100多年,先后经历了清朝、民国、伪满、建国初四个历史时期。

在北团林子时期,今天的津河镇、双河镇陆续迎来了大量的闯关东流民,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而此时的十间房,即将迎来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

资料来源:韩鹏宇

故事讲述:刘三白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