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效益最大化,这个“群”你要加入吗?

摘 要

  2020年7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原公共卫生学院基础上成立“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由此,旨在“追求群体健康效益的最大化”的群医学引发了更多关注。 时隔一

2020年7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原公共卫生学院基础上成立“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由此,旨在“追求群体健康效益的最大化”的群医学引发了更多关注。

时隔一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北京举办第二届群医学及公共卫生论坛,回顾了一年来群医学学科建设情况,并对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和实践,如何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探讨。

着眼群体 群医学理念更深入人心

“群医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求群体健康效益的最大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对群医学进行深入阐释。


王辰院士

他指出,群医学是融合、运用当代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基于现实可及的卫生资源条件,统筹个体卫生行为与群体卫生行动,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

王辰院士解释:“公共卫生是基于医学原理出发,考虑社会资源配置,为了维护群体民众的健康而采取的综合社会行动。而群医学则是公共卫生的医学基础,来指导维护群体健康的行动,统筹了个体卫生行为和群体卫生实践。”

王辰院士介绍,群医学涵盖医学照护和施予医学照护的双方。不仅包括已经就诊的和还没有就诊但需要医学救治、照护的人群(患者之群),处于发生某种疾病高风险状态的人群(高风险者之群),需要预防疾病发生、基本健康的人群(常人之群),还包括医学卫生工作者(医者之群)以及与群医学相关的众多学科(学科之群)和实施群医学指导下的公共卫生行动的社会各界(界别之群)。

“群医学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王辰院士表示,群医学不仅促进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五位一体,实现全方位、连续性健康照护,还促进了医务人员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从仅关注个体患者,到关注群体健康。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同时,更促进了医学界与社会在健康领域的协同与融合。

王辰院士表示,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和理念指引下,集各学科优势,聚社会各群体的参与,发展群医学学科,践行群医学理念,促进形成“健康入万学万策万行,万学万策万行服务健康”的局面,推动“以个体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探索前沿 离不开根基坚实的落点

对于群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协和医学院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19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公共卫生系,主要负责医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公共卫生研究。1925年,首先在北京市东城区建立了“第一卫生事务所”。

“医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顶尖的医学技能和知识,还要了解他们所服务的人群是谁。公共卫生这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历来受到重视,资深临床专家吴阶平、邓家栋等都曾当面和我提起过,要在医学院里强调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张孔来教授回忆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公共卫生教学上具有前瞻性的探索。

教师不仅通过授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还特别注重实践。例如当年的“第一卫生事务所”也是协和医学生重要的实践基地,学生在那里进行现场观察,了解实际工作如何开展。

在20世纪80年代,张孔来教授还把学生带到“现场”去,让学生了解常见流行病,接触调查研究、健康教育等具体实务工作。

“我们把学生带到京郊,在当时的通县卫生院住了几天。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当地人口、疾病资料,并在当地现场开展调查研究,为群众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让学生知道服务的对象到底是谁,真正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张孔来教授说。

对于前沿的探索还在延续。“群医学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引进国外的理论和理念,不仅为了借鉴,更要体现学术精髓,有所创新发展。”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教授介绍,2019年以来,我国在群医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群医学的概念与内涵。

北京协和医学院在2019年提出建立群医学学科后,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同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增设交叉学科“群医学”。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群医学的重要意义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杨维中教授表示,延长春节假期和建设方舱医院是群医学理念应用的典型案例。

2020年,春节假期从7天延长至14天,成为“史上最长假期”。而这离不开群医学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们的努力。“我们知道,新冠病毒的潜伏期是14天。而延长至14天的假期,刚好帮助公众在相对减少人员接触的状态下度过这段时间。大家复工时,被感染的人员该暴露的基本已经暴露,从而起到了初步防控疾病的目的。”杨维中教授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关注的不再是单纯对患者救治,而是整个国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对潜在的疾病进行预防,努力降低损失。”

而被称为“生命之舟”的方舱医院的建立,也同样是一次重要的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期间,方舱医院实现了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方舱医院的构想正是得益于 关注群体、医防结合、促进人群健康 的群医学理念。采取边防边治的策略,将轻症患者集中,一方面防止引发社区传播,另一方面,也方便医护人员对轻症患者进行救治和心理疏导。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了迅速、大幅度扩大收治容量的目的。”杨维中教授说。

集结力量 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2020年7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挂牌,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形成了10个学系、7个中心的规模,挂牌成立了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慢性病防控国际专家智库,还分别与多家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搭建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合作网络。

另外,学院还致力于不断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推动教学科研融合。不断充实师资队伍,遴选校内导师和校外合作导师,打造强有力的师资团队。同时,推动教材编译,普及传播学科知识体系。

在此次论坛上,《群医学》中英双语译本首发仪式同步举行。该书译自群医学主要倡导者、牛津大学穆尔·格雷(MuirGray)爵士的代表作《群医学》(Population Medicine),由王辰院士和杨维中教授担任该书主译、张孔来教授担任主审。该书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团队耗时一年完成翻译,将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管理等专业学生教材、参考书目使用。杨维中教授介绍,另外,《群医学实践》正在翻译过程中,《群医学:概念及实践》《群医学的医院实践》《群医学教程纲要》等也正在编写中。


《群医学》中英双语译本首发仪式上,书籍主译王辰院士(右二)和杨维中教授(左一)、主审张孔来教授(左二)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蔡洁艳(右一)共同为新书揭幕。

推进群医学这一新兴理念在中国的广泛实践,需要汇聚各方智慧。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牵头成立了群医学研究联盟,旨在搭建平台,推广学科建设经验,培养群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与完善群医学概念及学科理念,探索推动以群医学思维开展多中心协同科学研究,指导公共卫生实践,实现群医学成果转化、理念落地。

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兰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德国海德堡全球健康研究所、外交学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潍坊市卫生健康委等海内外50多家高等医学院校和公共卫生单位成为联盟的首批成员单位。“未来,院校将继续与各方交流合作,共同为促进群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杨维中教授表示。

“不仅是医学知识能够解决公众的问题,我们还需要除了医学以外的很多相关学科,如人文、社会、管理等的参与。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健康的做法绝不仅是医药卫生工作者这些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提供者,还要调动一切被服务者,即公众的积极性。”张孔来教授表示,“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发挥作用,更需要受益的公众一起发挥作用。只有他们的共同参与,才能使健康、卫生、医学水准提升到新高度。这是新挑战,也是新课题。”

“群医学或是一次中国医学界领衔于世界的重大机遇, 与君同思共为 ,期待多方力量与智慧参与到群医学实践中来。”王辰院士说。


本文原刊于《健康报》7月21日“医视野·学科”版

开栏的话

无论是医学科研技术创新,临床诊疗服务能力提升,还是医学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学科建设都是重要的基石之一。近年来,医学领域有许多新学科不断涌现,一些学科还与医学之外的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健康报》“医视野·学科”版特开设“学科新走向”专栏,邀请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学术组织等各领域带头人,就医学各学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等展开讨论,分享经验与思考。

文:健康报记者 胡彬 通讯员 高翠峰

编辑制作:胡彬

审核:方彤

关注

聚焦

前沿

法律

医谈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