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缅怀故人的日子,又是感受新生的时节。自古以来,清明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蕴含着遵循自然规律的朴素思想。
与庚子春节一样,今年清明很不一般。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形势中,许多市民将以遥拜和网祭寄托对故人的追思。这是疫情防控的非常之举,也为传统祭祀打开了一种新的方式。
在战 疫 考验中,每个人都比以往更务实、更自律、更顾全大局。但硝烟散去、常序回归之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月既是清明时节,又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今年3月18日,全国爱卫办、中央文明办等九部门又发出倡议,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以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携手共治,用健康体魄建设美丽家园、拥抱幸福生活。
从广义上讲,一切使人的生活更科学理性、文明健康的努力,都可称之为移风易俗。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疫情时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历疫情的考验,每个人对个体的习惯、群体的风俗,都应当深思一层、改变一点,使文明、科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唯有如此, 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汲取任何教训 的黑格尔警世之言,才不会循环重演。
移风易俗,道阻且长;从我做起,行则将至。
靳雯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