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熊菲菲是渝北庆龄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她非常认可幼儿园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教育理念,从教以来,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赢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可。
班主任简介:
熊菲菲:渝北庆龄幼儿园大二班班主任兼年级组长。渝北区“优秀教师”;撰写论文多次获市区级奖项;多次提供送课活动,获一致好评。
专业自信
帮助家长走出误区
熊 菲菲毕业于西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有着扎实而系统的学科素养,这也 让她在一线教学中多了一些从容和自信。
“在班级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有误区,担心一年级跟不上,想让孩子提早学习拼音和算术。”熊菲菲说,进入大班后,“幼小衔接”焦虑现象在家长中很普遍。
这时候如果老师不自信不专业,可能就会迎合家长。但是熊菲菲了解大班孩子的心智发育特点,知道“幼小衔接”不能拔苗助长。“在幼儿园阶段,我们也有前阅读、前书写和数学领域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生活,并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文字和数学的兴趣。”比如,借助形象的甲骨文小卡片讲述汉字的来历,巧用班级的“任务加油站”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等。
为进一步打消家长的顾虑,她特地举办家长沙龙活动,播放采访幼儿的视频,让家长了解幼儿对于小学的看法,鼓励家长围绕“幼小衔接”畅所欲言,邀请正在教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为家长现身说法,让家长明白“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在学习内容上“抢跑”。
发掘优点
让孩子“成为自己”
在熊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一个名叫 “ 小苹果”的孩子让她印象深刻。 “小苹果”大班时才转到熊老师 班上,“感觉这个孩子随时处于 火山 爆发状态,动不动就推倒玩具柜、攻 击同伴、破坏主题墙、在幼儿园到处乱 跑。 ”
除了每天与“小苹果”的父母深度沟通外,熊老师认真思索“小苹果”非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一个缺乏存在感的孩子,往往以捣乱来引起别人的关注。”于是,她在班里发起了为“小苹果”找优点的活动。
“他画画想象力很好”“他建构的房子很特别”“他每天早早就来上幼儿园” 渐渐地,伴随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肯定,“小苹果”有了巨大改变,由一个独来独往的孩子变成了班级公认的小能手。
“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我特别欣喜。”熊菲菲说,因为喜欢孩子,十几年来,自己每天的工作都充实而幸福。“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鼓励他们 成为自己 ,是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是我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
end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751-752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