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本报记者 周雪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健康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人群健康管理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当前慢性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人与生态系统的发展不协调,精神和心理问题快速攀升,使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但是这场公共卫生灾难,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不足、法律的不完善以及机制体制的不畅通。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中既有管理层面的问题,也有供给层面的问题。本次疫情应对在多方面存在不足,包括战略规划、资源投入、机构协调、人才培养等。有专家建议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系统从而保障公众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这是很好的建议。而从经济层面思考,则有必要搞好顶层设计,做大做强健康产业,让健康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健康领域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以武汉为例,这次疫情就充分暴露了健康维护领域短板。近年来,武汉市发展迅猛,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人口也迅猛增长,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体量,武汉均已跻身新一线城市行列。疫情突然来袭,让这座城市的医疗资源捉襟见肘,健康保障能力与水平不足显露无遗,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亟待补齐短板。
事实上,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众多企业早已看到健康产业的巨大商机。有统计显示,《财富》50强公司有84%涉足医疗,包括科技公司、电信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等。2018年,我国健康产业融资总额达到825.85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速高达78.64%,2019年国内健康产业投融资金额达1649亿元,较2018年增长27.57%。近年来健康产业一直受到投资者青睐,但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结构都存在严重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有望迎来黄金时期,健康经济也有望成为中国发展新动能,这不仅是这次疫情本身的推动,更是中国的国情使然。中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健康需求巨大。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已达2.5亿左右。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慢性病的巨大挑战也摆在面前。中国慢性病确诊患者已达2.6亿,因慢性病而引起的疾病负担也占到整个疾病负担的70%左右。然而,慢性病是可防、可控的。较早地重视居民健康维护与管理,倡导并落实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发展模式,促进健康事业“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彻底扭转十分紧迫。
要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健康经济,核心是增加供给,扶持并壮大健康产业。2013年,中国健康服务业仅占GDP的5%左右,而美国2009年已达17.6%。近年来,中国也非常重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2020年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67元,但仍然不是很高,对疾病预防系统投入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等层面的投入仍较低,缺乏对投入产出科学的评估。2013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权威部门预测,到2030年有望达到16万亿元。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可能并没有达到8万亿元的规模,甚至可能还差得比较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好健康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相对于健康产业,健康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要大得多。健康经济是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先后经历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我们需要全面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指数,要在保证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发展健康经济,一方面需要我们探索并坚持更为健康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构建并夯实更为健康和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奠定坚实的产业及物质基础。这种发展模式要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不能超出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实现绿色发展;要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约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平衡发展。经济运行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底线,以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为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的资源显性成本和健康隐性代价,实现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产品服务和消费处置的全程健康,践行以人为本。
面对这样十万亿级乃至更大的市场,我们不能懈怠,必须实施好健康中国行动,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通过政府市场协同发力,促进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当务之急,要加大投入以弥补健康领域短板,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大力推动健康产业、绿色产业、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此外,还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健康示范城市与示范乡村等建设,只有做大健康经济蛋糕,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