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友仲,男,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加强治疗科(SICU)主任。目前兼任中国危重病医学委员会北京分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感染与危重病学组委员、美国危重病医学协会国际会员,欧洲加强治疗医学协会国际会员。 安友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危重病人的代谢状态变化及其与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危重病人的凝血障碍等,长期从事危重病医学专业,在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替代治疗、严重感染、抗生素应用、呼吸衰竭、呼吸机使用、危重病人营养代谢、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基础。 1995年,安友仲在国内较早提出严重创伤应激时胰岛素受体下调而导致应激性高血糖及免疫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治疗的思想,成功地治愈了多例重度复合创伤和严重外科感染病人。其中严重消化道瘘合并感染病人近5年来无一例死亡。 安友仲根据不同病因和阶段(预高凝状态、高凝状态、纤溶亢进、凝血因子缺如等)进行了分类,并采用了不同的针对性治疗方案,使得凝血障碍特别是DIC病人的死亡率由90%以上降至 10%,居国内领先水平,并首次提出了DIC的病因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衰竭的概念。 连续数年进行了ICU内获得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分析,特别是对于危重病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二重感染的防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强调了ICU内真菌感染防治的重要性。 安友仲对于危重病人严重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成功地救治过严重高血钾(11mmol/L) 、心跳呼吸骤停以及血钠L和 170m mol/L的昏迷病人。 武汉疫情发生后,随着重症感染病人的不断增多,国家卫健委指定武汉的五家医院定点收治重症病人,位于汉阳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患者数已从救治最初的30余例增至600余例,且收治力度还在不断加大,预计收治人数将达1100余例,可谓是武汉地区收治难度做大医院之一。 要干工作先开会的安友仲 2月1日,作为北京大学赴武汉医疗队专家组组长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安友仲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始负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抵汉后,安友仲立即召集专家开会,形成统一思路:按照患者病情划出轻、中、重等级,逐一筛查,分类拣诊,特别要对病情全盘考量。实地考察时,安友仲所带领的医疗队接管的病区清空了护士站的临时库房,保证了房间通风,在没有条件改造成为负压隔离病房的条件下,创造条件形成了通风条件大为改善的过度缓冲区。 工作中,安友仲一直强调,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此次肺炎疫情,要以简单、有效的支持疗法保护患者器官功能,要根据血糖、血脂监测来判断患者营养利用状况,要做好患者的分检工作,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这些工作,或许才是当前抵御病毒入侵的最好武器。 有“心”有“术”的安医生 “医生要有‘心’有‘术’。”这是24日安友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年近花甲的安友仲曾经历过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和2009年H1N1流感等重大灾害伤病员的救治,经验丰富。而今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安友仲逆向前行,一面勇敢,一面细心。 重症病人往往是感染性最强的,但安友仲却丝毫不怕。抵汉后,安友仲以最快速度了解了病区全部患者的病情,并进入隔离病房逐一查房,从器官功能支持、氧疗与呼吸支持、循环监测与支持、营养支持等细节方面进一步优化救治方案。 当然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接地气”。每次检查,哪怕隔着厚重的隔离服,安友仲也想尽招的跟患者交流,除了解答他们对病情的疑问,更多的是冠心病人的情况,还会询问生活方面的困难。在安友仲看来,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所以每每面对病人时,安友仲总是一副和蔼又随和的样子,这也让病区的病人们倍感温暖和安慰。 附安友仲援鄂誓诗: 老夫聊发少年狂 赴汉口,跨长江 医亦凡人 匹夫尽责灭疫狼 【据百度百科/365医学网/北大人民医院官网/经济日报/快资讯等综合整理】
qyang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