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办公室听到几位同事谈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竟然提到用什么工具惩罚孩子最有效果,同样作为家长的我,在听到这样的话语后不寒而栗。
我们不乏冷静下来想一想,这时候的孩子正处于懵懂发育的阶段,所以调皮不听话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些家长为了约束教育孩子,采取了一些不必要的手段,比如打骂体罚等。其实这种未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甚至结果会适得其反。
不少家长也都清楚,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给自己带来后悔。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脱颖而出,那就是"情感疏离"法。
那什么是"情感疏离"呢?
这个理论出自新西兰教育家戴安.莱维。他指出:"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用情绪疏离来表明他们不喜欢某种行为。对于具有强烈归属需要的人,疏离他们绝对是最有力量的惩罚。"
试想一下,一个整日与你朝夕不离相互陪伴的人,突然某天疏离了你,那么你的心情是不是会很复杂呢?
同样的我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能够迫使孩子做出改变的,正是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感。
他们习惯了家长的嘘寒问暖,而当你将这些关心爱护从他们身上全部撤除的时候,那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进行适当的自我思考。

也有不少家长反映怀疑,这种办法真的有效果吗?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只蝴蝶茧,在将要破茧而出的时候,我们欣羡生命的诞生,又同情它的辛苦,于是不假思索地帮助了它。后来发现这种帮助是没有必要的,只有经历了痛苦和自我蜕变,才能够更好地飞翔。
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所能惩罚孩子的手段,只不过是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外力,这样的效果势必不会长久。
只有孩子自身开化,从家长的行为联想到自身,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惩罚,"情感疏离"固然要好很多,但也要注意一些误区:
一、"情感疏离"不等于冷漠。
《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曾经说过自己不喜欢孩子,后来她的孩子也在书中回忆说;"记忆中没有被母亲抱过亲过,也没有尝试过坐在母亲膝盖上的滋味。"我想这句话应该引起家长的思考。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母亲会对自己的孩子置之不理,只是欠缺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
也有很多家长反映说,自从我采取这种办法后,感觉孩子的确没有那么调皮闹腾了,却感觉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了。
这就牵扯到一个程度的问题,"情感疏离"并不是要求父母与孩子划清界限,对孩子一律漠然视之。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是孩子的信任和依赖,把握好尺度很关键。

二、"情感疏离"不分情景场合。
很多家长在了解到这个方法之后,转眼就运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当孩子向他们哭诉或者分享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比以前敷衍。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虽然他们想让孩子戒骄戒躁的出发点是好的,却也在无意中打压了孩子的积极性。这里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两种场合:
当孩子调皮哭闹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地采取"情感疏离"法,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不讨喜的,并且严肃认真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他们就会明白父母是动真格的了。
当孩子向父母分享喜悦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大胆地接受孩子的分享,让孩子明白他们是父母的骄傲,但不可过分热情,否则孩子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恃宠而骄。

三、"情感疏离"不注意配合
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情感疏离"是需要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的。这就跟严父慈母的理念是一致的,这种家庭氛围有利于构成一种平衡,从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教育。
倘若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一边倒的话,都会打破这种平衡,让孩子失去成长的空间,抑或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那么认识到"情感疏离"的误区之后,应该如何做呢?
一、对孩子进行感情投入,身体力行。
首先就是转变观念,将之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摒弃掉,转变到感情投入上来,从心理和精神上去影响孩子。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认为身教要大于言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

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住在坟地附近,他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对孩子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于是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孟母又认为这个环境太过吵闹,干脆就把家搬到学堂...孟母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诉孟子,环境对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引导孩子如何做,而不是帮他们去做。总的来说,就是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疏离,启发他们的自我思考。

二、对孩子要心态平稳,循序渐进。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小时候与父母形影不离,等长大后就与父母慢慢地疏远了。许多家长觉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像以前那样和自己有感情了。
在我看来,家长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一旦孩子没有向希望的方向发展,就给家长造成了感情疏远的假象。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在纠正错误这件事上,家长不能紧跟其后急于求成,情感疏离、循序渐进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情感疏离"并不是指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而是通过'冷'处理的方式,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毕竟自己获得成长才是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