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万恶之邪”!祛湿误区需早知,这些行

摘 要

  天气热,很多人开始赖床,早上睡不醒、白天哈欠不断,身体疲劳乏力;刷牙的时候口中黏腻、还犯恶心;照照镜子,面色暗黄;吃饭没胃口,时常消化不良、腹胀反酸……像是得了什

天气热,很多人开始赖床,早上睡不醒、白天哈欠不断,身体疲劳乏力;刷牙的时候口中黏腻、还犯恶心;照照镜子,面色暗黄;吃饭没胃口,时常消化不良、腹胀反酸……像是得了什么大病,去医院检查,却又并无异样。

这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这很可能是湿气惹的祸!中医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若跑到皮肤上就会形成痤疮、湿疹等;跑到四肢就会引起水肿;跑到头部就会导致晕眩;跑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酸痛……可谓“遗患无穷”。

湿气不分体质、男女、老少,随时都能趁虚而入,所以有“十人九湿”一说。

有些人湿气较轻,没有明显症状,但它会埋伏在体内,伺机行动;当湿气只增不减或与热、寒等交织时,就会在身体中找各种发泄的出口,并以各种症状表现出来。

① 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易起痘;

②大便粘滞不畅,小便浑浊;

③面色淡黄发暗,胸闷乏力,嗜睡肢肿;

④小腿肚子常发酸、发沉,身体困重;

⑤睡觉流口水,起床时头发昏,耳内湿;

⑥小肚子变大,体型肥胖,人懒不爱动。

仔细对照以上情况,如果你有1-2条以上相符,就说明已经是顽固性湿气了。祛湿调理刻不容缓!湿气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1,湿气也分“内、外”

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室潮湿等侵袭人体导致的;而内湿则是一种病理产物,与体内脏腑功能有着直接关系。

但二者互为因果,外湿会加重内湿,内湿又会引起外湿。因此,要是不及时祛湿,湿气会越来越重,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但对湿气,很多人都存在不少误解:

误解一:秋冬干燥没有湿气?

很多人认为雨水多的夏季才是湿气盛行的季节,而到了秋冬,天气干燥,因此没有湿气。

但其实,秋冬季“寒”,而“寒必伴有水”,寒气重一分,湿气亦重一分,寒湿互结。因此冬天时很容易形成“寒湿”,而夏季则较多是“热湿”。

误解二:游泳、汗蒸会加重湿气?

先说游泳,在游泳过程中,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但是游泳属于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对四肢、躯干、脊椎、心肺功能都有比较好的锻炼作用,而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水分代谢,以加速湿气的排出。因此,很多人在游的时间久了上岸后都有尿意,这里就可能是水湿转化成了尿液。

小贴士

想要避免或减少冬泳的湿气,做好以下三点即可:

①阴天或天气较冷,亦或是水温较凉的话尽量不要游泳。

②控制好游泳的时间,每周2次左右,每次半小时即可。

③游泳后一定要沐浴干净,并及时擦干身体。

而像汗蒸、泡澡等水温较高,可以帮助打开全身皮肤的毛孔,人往往会微微出汗,而同时湿气也会随着汗液一起排出。这种排湿法特别适合不爱运动的人,但时间过久,可能引起脱虚,甚至缺氧,一定要把握好度。

误解三:祛湿就得多吃辣?

民间有许多祛湿的方法,最常见的是吃辣椒。很多人觉得吃了辣椒,会辣出一身汗,这个就是排湿了。那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辣椒味辛,有温散的功效,让人发汗,的确可以驱散体内的湿气。但是这里所指的湿气是“寒湿”。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而言,吃辣椒不仅会加重湿气,还会出现长痘痘、喉咙痛、口腔溃疡等;特别对于易过敏体质、胃不好的人及有哮喘的人,吃辣椒则会加重病情。

2,“加湿”行为你有吗?

相较于外湿,内湿更应引起重视,因为内湿多预示着人体肝脾不调、阳气虚衰,而致水湿不化,停聚体内,属于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

而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则很容易加重体内湿气,看看你中招了吗?

1,熬夜、过劳

劳倦则脾先病。而脾受伤,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

建议:要注意劳逸结合,每天23点前就应进入睡眠状态。

2,久坐不动

久坐会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响湿气的排出。

建议:平时每坐1小时,就起身动一动,拉伸筋骨。

3,贪凉或口味重

生冷的食物或者凉性蔬果,亦或是喜欢吃油腻、过甜、过咸的食物,这都会给胃肠消化增加负担,胃动力不足,经络不通,也就增加了湿邪积聚的机会。

建议:饮食要均衡、荤素搭配;并且烹调凉性食材时,最好加入温性的调料如葱姜来中和。

4,嗜酒

酒精对胃粘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而且其需经过肝脏代谢才能转化成无毒的乙醇排出体外,增加肝脏负担。长期饮酒的人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宣发精微,水精不能四布就会积聚。

祛湿最靠谱的方法是什么?

只要是做过祛湿这个功课,大概都知道,湿邪内聚的源头在于脾胃。运化出现了问题,自然就外邪难挡,内邪丛生了。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诸病源候论》

在我的主张里,「不乱来」「管住嘴」就是祛湿最靠谱的方法。

○ 不乱来

「不乱来」是最最基本,但又最不可缺少的一点。在前面我已经举了两个具体的实例来让大家感受「乱来」给身体带来的无穷祸患,这是在应对措施上的,而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给自己「加湿」的习惯:

穿衣只要风度,不分场合露脐露背露腿洗头、洗澡、淋雨后没有及时擦干自己身体不等衣服完全晾干就穿上夏天贪凉过头,老是吹空调风扇,不想出汗爱生闷气,情绪压抑,思虑重重,情绪多变湿邪就像电脑里的垃圾一样,要想让它少一些,时时清理固然关键,但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当然是避免各种让垃圾产生的可能啊。不然就算清扫得再勤,也还是看不到什么有效的改变。

前四点是从生活习惯上给大家做参考的,属于外在的层面;而最后一点是为了确保身体流通运行的渠道通畅,也避免无形的垃圾积聚成有形的痰湿,毕竟各种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身体气机运行不畅,比如肝气郁结(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脾胃的运化功能)、脾气郁滞,影响水湿的运转过程,这属于内在的层面。

如果以上这几枪你都中了,带有上热下寒、湿气重、脚冷,还睡不好,适合用这个脚贴贴着来睡觉,调理中焦,同时能把气血引到下面。胜在简单。

足贴贴到脚底,会引气血下行,心火会下降,肾水会上升,人会睡得很安稳。「理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祛湿扶阳,是经典的健脾祛湿扶阳的方子。不起夜也是因为温肾阳的缘故。

我们将方中的人参改为大多数人不易上火的党参。竹醋让皮肤角质软化,使中药提取液更容易渗透进入皮肤。干姜温运中焦、散寒,党参补气健脾、振奋脾阳,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补脾和中。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

○ 管住嘴

「管住嘴」当然就是从饮食的角度入手了,学会忌口,对生冷瓜果、肥甘厚腻这些食物,包括喝水都要格外留心,我想大家对每个字各自包含的食物范围,心里都是有数的。

有人可能会说,把生冷瓜果、肥甘厚腻这些东西都忌掉,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啊?呃,我只能说,人生的乐趣可并不是仅仅聚集在吃上,而且,忌口的意思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分情况吃、有节制地吃、心里有点那个什么数地吃。

比如一到冬天,天气干燥,大家都会选择多吃水果、多喝水,或者炖个什么滋补汤来补充胶原蛋白。但是对于脾胃虚弱或者中焦有寒的人来说,这个「多」更像是一种噩耗。

这个语境下的「补水」,并不像给汽车加油一样,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在成人体内所占比重为70%。而在中医眼里,这个水,对应的概念应该是我们熟知的体液,或者叫津液、阴液。虽然从化学分析的角度来看,成分都是H2O,但从我们所饮的水,或者所吃的各种「补水」的食物,到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水」,中间需要脏腑和经络参与转化,需要人体精气提供物质动力,方可实现。

如果加进去的这些东西,身体接受不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一种情况,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这些东西会被代谢成尿液和粪便,通过增加排便的方式赶出体外,穿肠而过,只有很小部分的营养被身体吸收。

另一种情况,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这些东西既没有办法被有效代谢,也不能及时排出,大量滞留体内,导致湿邪内聚,而且是痰湿。

所以说,祛湿的一个要点就是避免给脾胃增加更多的代谢负担,避免容易抑制脾胃正常功能的饮食,没有什么玄机。我在跟诊的时候,老师经常对家长叮嘱「节食如补」,体湿确实和脾胃的虚弱有着很大关系,但你在采取正面干预的行动前,不如先把那些造成问题的源头、习惯卡住。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