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丽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发现:进化的“军备竞赛”(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体的多样性。鉴定涉及种间传播的关键残基对于预测潜在的病原体、了解病毒如何从野生动物向人类跃迁,非常重要。研究者特认为:SARS相持续监视蝙蝠中的某一组病毒对于预防下一个SARS样疾病非常必要。

科学家通过监测病毒研究和预防控制流行病的暴发流行,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健康体检来监测自身健康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每一年投入健康医疗的个人开支也日益增长,这从遍地开花的体检中心就可以一窥端倪。
然而,普通健康体检就真的能让大家一检无忧吗?
我前几天遇到一个患者,也许这个故事不是孤例,故事中隐藏着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内情:普通健康体检一般情况下很难给你恶性肿瘤的信息提示。

来到诊室的是一位四十五岁中年男子。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说他上火了,脖子起来一个疙瘩,要给他开一点下火药。
我体检后发现,他可能是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告诉他要进行相关检查,他听到要检查,好像触到地雷一样,轰然爆炸起来,在诊室里大喊大叫。大说医生各种不是,面对这样的数落已经习以为常。他口口声声说刚刚参加单位的健康体检,体检结论是健康的。

最后闹到医务科,说医生过度检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医学意见,他可以有意见,但不能因为他的意见而改变我的医学诊断权力。
在他爱人的劝说下,他还是接受了鼻咽镜检查,检查看到鼻咽部咽隐窝有占位病变,表面粗糙,触之出血。当时就取标本送病理检查。
三天之后来取病理检查结果,患者在白纸黑字上看到的“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这几个字,他沮丧地说,健康体检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出现这种不治之症呢?

其实,患者说的健康体检,检查的项目大家都非常熟悉: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这些检查只是了解一个人大概的基本健康状况,不是一滴血就可以把全身恶性肿瘤查出来。这个检查只是提示了最基本的信息,如果有前期异常改变,还是需要进一步专科检查,以排除诊断。并不是一检无忧。
常规体检并不一定能发现早期或没有症状的癌症患者。

常规体检往往注重常规检查项目的全面性,筛检手段相对简单,并不一定包含针对某一特定癌症的专项检查手段,包含的部分肿瘤相关检查的深度和专业性相对较低。
只有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才能做到早期发现癌症和排除癌症。虽然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 还不能发现所有的癌症, 但是常见的如:消化道肿瘤、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鼻咽癌等10余种发病占到所有癌症的80%以上的癌症,凭现有的医疗手段完全可以很早期就发现它们。
防癌体检的过程应该包括4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病史采集, 包括家族史、个人史、既往病史等。这些病史可以帮助医生锁定“高风险”人群, 确定下一步要重点筛查的项目, 并采取有效、精准的方法进行检查。
第二部分是实验室检查, 如:血、尿、便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检查。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就是癌症的蛛丝马迹。
第三部分是影像学或者内镜检查,如超声、CT、核磁、胃肠镜等。这一部分的检查是防癌体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相对比较精准的检查方法。
第四部分是定期复查、定期随访。防癌体检不是一次体检保终生,一定要根据检查结果和自身情况定期复查。正常人一年查一次没问题,但是如果合并慢性疾病或者异常情况的话, 就要听从医生的建议确定检查间隔时间。

有些人就纳闷了,既然国内体检没有发现异常,那我就国外就医检查吧。
国内不少医疗技术已经与国际接轨,有很多疾病,只要找到国内的技术实力较强的医院和专家,治疗效果不会逊于国外。绝大多数情况下, 我国常见癌症的治疗水平并不逊色于美国。像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等,这些肿瘤疾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少发病,国外医生的临床经验,实际上,还远远不及国内医生丰富。

国内的某些中介利用患者及其家属的急切心理,夸大国外治疗肿瘤的疗效,甚至承诺患者可以治愈癌症。但事实上,没有谁能保证赴海外就医便可痊愈,任何疾病的治疗效果还是要与病情以及接受治疗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不可否认,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医疗界的某些技术确实可能更强一些,一些人急切地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必须要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