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按下"重启键",武汉企事业单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序复工复产。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疫情期间,整个医疗行业逆势而行,保持高速运行状态,成为武汉经济恢复的保障者、引领者,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又会迎来怎样的改变?今天的《听,城市复苏的脚步声》,我们共同关注《健康产业进入"全民需求"时代》。
城市复苏的"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正常医疗秩序的恢复。
5月16日,武汉市所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恢复医疗秩序。记者来到武汉市武昌医院,这家医院作为新冠肺炎第一批定点医院,在疫情中历时58天,救治了近1200名新冠肺炎患者。3月21日,医院在经历全面消杀后重启普通门诊,目前日门诊量已恢复到疫情前。

武昌医院门诊大厅内患者有序排队
该院副院长黄国付告诉记者,能够这么快恢复到疫情前的门诊量、住院人数,缘于医院在这次疫情中的成长与学习:"思想能力上都有储备,在每个病区除了全封闭管理以外,加强预检分诊、加强病区全封闭管理、加强缓冲病区管理,加强每个病区缓冲间的管理,以及我们医护人员的这种院感的行为管理,这样我们形成一个体系。"
近期,武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艰巨的任务背后是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实力担当。
疫情期间,武汉华大基因联合其他单位仅用5天建成武汉"火眼"实验室,日检测量最高达到万份,大幅提升病毒检测通量。

火眼实验室自动化提取室
此外,还有明德生物、湖北新纵科、中帜生物、劲牌持正堂药业等企业,在抗病毒药品、防护产品、检测试剂盒研发生产等方面火力全开,在助力武汉撑过疫情大考的同时也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华大基因湖北省总经理周锐:"作为武汉本土的科技型企业,我们也会在跟咱们老百姓生命健康相关的这样的一些产业方面会加大投入。主要也是围绕着基因相关的这样一些行业在做研发和相关的一些基因检测。这一次是一个外源的病毒感染人体这样的一个事件。那么实际上除了感染的领域,我们还有包括出生缺陷方向、肿瘤检测方向的一些布局,那么未来的话我们会更加注重这些科研技术的积累和研发。"
"云"问诊、"云"开药、云"咨询……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平台在抗疫第二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的疾病诊疗、健康咨询需求。
在泰康同济(武汉)医院,这家原定于今年3月开业的医院在疫情期间提前加入战疫,收治2000多名患者。部队入驻支援后,泰康同济的医生们又转身加入了线上问诊的大军,该院行政总监张铭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网络问诊数量惊人:"大量全部在线上,我们有几万人次的线上的问诊,我们所有医生就加入到平台里面去,没日没夜了。"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副院长柯贤军接受湖北之声采访
同样,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等多家地处武汉的大医院,在疫情期间都升级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服务人群遍布全世界。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副院长柯贤军认为,"互联网+医疗"已站在了风口上,未来会在居民就医、健康科普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疫情这几个月以来,互联网医疗的这样的一个需求,也叫喷涌式的这种爆发,老百姓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能获得专业的咨询指导,甚至在互联网上做一些适当的一些健康指导,我觉得对我们的老百姓的健康促进帮助很大。我们网上诊疗不但服务于国内的我们武汉市的,而且我们覆盖了国外的,包括我们和加纳、南非、意大利、美国的一些朋友,包括英国的一些专家,还有我们海外的很多的华侨、学生。过去大家觉得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不靠谱是吧?但这次(效果)非常明显。"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接受湖北之声采访)
如何补齐短板、化危为机?是后疫情时代健康领域都在思考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说,疫情对武汉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打造"中部医都"有重要意义:"我觉得这个机遇还在于国家在反思以后,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国家是肯定会有所动作的,那我们现在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来布局,比如说要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治基地、要打造疑难重症的治疗中心,这都可以借这次机遇。我们的医学中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一两个中心可不行,你要打造(中部)医都你的医学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学中心,你要成堆、要成群,这样你才能叫医都。"
"健康",既是一个产业概念,又是一个生活概念。而在这次疫情之下,人们面对病毒的强烈攻势举全国之力奋起反击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医疗行业人士都认为,疫情将会深刻的影响人们的卫生习惯、保养意识、健康素养,为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带去积极的改变。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副院长柯贤军:"大家明显的感觉到通过这一次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后,老百姓对防疫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其实治病不如防病,防患于未然。同时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我们的健康恢复是非常有帮助,这其实为我们推动健康管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
湖北之声记者 刘雅婷
通讯员 严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