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玲:当前市场应警惕三个误区

摘 要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9日电 题:《谭雅玲:当前市场应警惕三个误区》 作者 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 当前全球疫情控制尚难言乐观,由此带来的偏激的市场舆论和行为

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9日电 题:《谭雅玲:当前市场应警惕三个误区》

作者 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

当前全球疫情控制尚难言乐观,由此带来的偏激的市场舆论和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干扰加大,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一些市场舆论缺乏常识、逻辑和专业性,辨别这种偏激的观点,理性看待和论证十分重要。

误区一:去美元化

一段时间以来,受疫情威胁,加之美国经济与金融地位的作用,美元升值现象较为突出,这直接引起全球资金、资产和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其中下跌居多。有“去美元化”的观点出现。

笔者认为,这第一是货币逻辑错乱。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和经济,但在疫情当下,货币贬值意义不大,反之成为心理不安的表现。美元货币基础夯实、政策调整灵活,美元升值显示出其实力与势力。此时谈去美元化操之过急。第二是对美元特性认知不足。目前,有观点认为,美元即将崩溃。其实,美元是绝对自由货币、全流通世界各地;美元是具有记账、结算、交易、储备全面货币资质的。目前美元特权在机制、市场、制度、战略方面仍处于上升期,并非是衰退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在2019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4月,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的6.6万亿美元间,美元交易比重达83.8%。美元的霸权有市场基础、制度保护,在短期内无法撼动。

误区二:去外贸化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外贸对经济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疫情冲击各国外贸,同样引起中国外贸企业压力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举措积极有效,但近期有较多“将外贸转内贸”的声音出现。笔者认为,外贸与内贸企业在产品路径方面有很大区别,这将是外贸企业在转内贸时面临的重要调整问题。外贸转内贸并非是企业简单的路径选择,而是产品个性、产能需求以及关系连接等多方面的考量与调整。

当前中国外贸企业中民营和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的份额与贡献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虽然许多外贸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短期内转内销仍存很大困难。一是很多外贸产品的设计、技术、款式属于国外客户,在国内销售需要取得知识产权授权,直接投入国内市场可能面临知识产权问题。二是对外贸企业来说,国内市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既没有销售网络,也不熟悉国内消费者需求。大多数外贸企业转内销时,并不能简单沿用外贸订单制的贸易销售模式与体系,而内贸市场渠道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外贸企业既缺乏经验,又没有投入的心理准备,将面临较大困难。三是外贸订单特点多为大批量、少批次,内贸多为少批量、多批次,外贸企业对内贸的转型需要适应与调整的过程,外贸和内贸完全不同的生意模式可能将使企业转型面临短期的“水土不服”。四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之下,很多外贸企业不再使用美元议价和结算是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损失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改用货币计价,尤其是人民币直接结算,涉及买卖双方交易习惯,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人民币可兑换的准备可能是一个不利的层面。

误区三:去货币化

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是近期市场热议话题,中国央行在推进数字货币方面早有调研、规划与推进。按照常识概念解读: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新载体,政府可以直接向个人账户注入流动性,无须借助商业银行。数字货币几乎可以即时结算,从而优化流动性,减少繁杂结算流程,并可大大降低交易对手风险。由于法定数字货币采用完全数字化的形式,监管机构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追踪资金在经济体中的具体流向,而这正是传统货币所不具备的。然而,上述概念的真正运用还需要结合现实基础。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脱虚向实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在缺乏安全制度保障等情况下,数字货币的新鲜路径和方法也可能带来风险隐患。尤其是中国当下货币概念中信誉是前提,信用体系与法律制度是保障。数字货币概念和相关条款应结合国情与特性,加以梳理、整合和明确,还应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和执行细则。

近期中国金融机构风险问题被高度关注,互联网企业和其它企业金融专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并未改观,数字货币仍面临缺乏安全标准和制度管理等风险与挑战,还需在技术、战略、专业等多方面提升和完善。去货币化更应理性、求实,不应操之过急。(中新经纬APP)

谭雅玲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