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郑亚红
编辑/ 赵艳秋
新冠疫情肆虐下,令防控第一线措手不及的,是传统防控手段无法追上病毒传播的速度。而抗击新冠疫情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首次引入了如此之多的科技手段: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科技改写了人类抗疫史。
通过老牌IT企业浪潮的科技抗疫样本,我们能看到他们如何基于自身的技术积淀与勤勉,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协助政府和医疗机构,展开科技抗疫的新浪潮。

图/视觉中国
事实上,老牌IT企业在紧迫的疫情防控任务面前,展现出了优势。他们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积累,有政府和行业信息化经验,还有合作伙伴。疫情防控的任何新想法,他们都能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手中的科技,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组织调配,从而让人们更有底气地去应对这场史上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疫情防控第一线,助力政府决策
大年初一晚上,浪潮云南分公司总经理郑昕是在数不清的电话会议中度过的。她当时人已在山东的老家,但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刚刚接到一个来自云南省的求助电话,云南省要搭建一个大数据疫情监测指挥系统。
那是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刻,春节期间,要在庞大的人口流动情况下做疫情防控,这件事没有人做过,任务紧迫,形势严峻。
驻守在昆明的三名项目总监和一个项目经理率先赶到了省政府。那时,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封路,而郑昕和另外几十名同事,在之后的三天内从全国各地倒了各种交通工具赶到了春城。
大年初二,云南省疫情指挥部选定在了一个封闭酒店的会议室。郑昕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个会议室里搭建起一个智慧大屏系统。此前,相关数据是由12个小组用文字整理汇报的,信息分散,很难让人整体把握。

浪潮先后为52个省市搭建疫情防控指挥系统
防控形势严峻,按照计划大年初四指挥系统就得跑起来,留给他们搞定大屏系统的时间只有一两天。“我们就马上在全省范围去找,差不多用了不到48小时,不仅搭建起了大屏,还有与之配套的系统也全部找齐。”
此前,没有人做过疫情指挥系统,疫情指挥部期望数据越细越好。郑昕他们一块块添加,数据不仅有云南省每个县每天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每天发热门诊的人数、分布地方、医院的收治人数和床位数,甚至重症病人的救治方案都反映到系统中。
那个时候口罩等防控物资也是一个价,价格涨得很快,指挥部期望掌握这些防控物资的细节数据,才能做出下一批次精准的采购预判。毕竟“买少了会出问题,买多了又浪费钱”。
但在云南当地,这些数据的获取并不容易。郑昕说这也是数据汇总到整个系统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
“大部分数据都是靠人工。”郑昕举了个例子,比如各个医药公司的口罩数据,有的公司有系统,有的没有,或者他们所用的统计口径和标准都不一样。而卫健委要求的数据上报,从起初的几天一次到后来一天上报两次,在信息标准没有统一之时,汇集这些数据并将其可视化,工作的复杂繁重可想而知。
整个团队几十个人几乎不眠不休五天,从无到有,终于上线了疫情指挥系统。但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家是边做边摸索,系统每天都进行“日迭代”,“而后面的每一次刷新都不亚于第一次上线。”
那时,每天的数据通常在中午12点半之后给到郑昕他们,而每天下午四点云南省相关领导就要在疫情指挥部开会讨论。郑昕他们要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将信息再迭代和完善一次。等到晚上指挥部会议结束,他们还要再根据当天大家提出的新想法和需求,连夜升级新版本。
“我们是吃住都在酒店,从会议室走到楼下吃饭就一分钟,但很多时候还是直接点了盒饭送上来,因为没时间。”团队成员累了就靠在会议室的椅子上眯一会儿。
随着疫情的变化,后来,这支团队又做了云南的健康码;到了3月中旬境外输入病例成为新的防控重点,他们又上线了世界地图,把全球每天的输入情况汇总起来。
郑昕后来说起这些系统,几乎都是以天为单位上线的。之所以能够这么快,与此前浪潮和昆明政务云的合作有关。
昆明政务云落成后,昆明市将所有委办厅局都迁移上云,不止用云的存储能力,关键是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把昆明各部门的数据资源汇聚、管理、流转和共享。也是有了这个政务云数据共享平台,云南才能跟国家平台快速对接,才能更准确地指导疫情防控和健康码的校验。
不止云南,浪潮还为四川、重庆、黄冈、济南等52个省市搭建疫情防控指挥系统,为多地精准战“疫”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线上有指挥系统,线下也有繁重的筛查任务。与云南遥遥相对的东北佳木斯,也在这场防疫战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佳木斯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局长国宏利对AI财经社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防疫工作,就拿登记工作来说,当时所有小区门口、交通卡口等共计8万多个登记点都需要进行出入登记,而主要方法是人工拿纸笔记录。
“防控之初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们主要用的是一些传统防控手段。”国宏利回忆。
东北的冬天气温很低,2月白天平均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晚上则达到零下23摄氏度,室外登记工作十分辛苦。佳木斯所有的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几乎都被调动到登记工作中去。“一个卡口一天都能登记上百张纸。”国宏利总结,传统方法不仅耗费人力,准确率低,而且不能进行数据跟踪和汇总,还容易导致个人信息泄漏,困难重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佳木斯了解到部署在浪潮云上的易登记,“我们决定用信息化的核查手段来解决”。很快,佳木斯防控指挥部信息化保障组成立,浪潮提供技术开发和后台支持,协助佳木斯进行部署和本地化,当地则在8万个登记点进行推广和实施,包含铁路、公路等交通出入境卡口,其次还有市内各类出入场所,比如小区、商超、复工复产企业。

佳木斯在各卡口推广易登记
易登记系统上线后,只需要扫描身份证,输入手机号进行测温,就可以完成登记。国宏利介绍,通过二期开发,佳木斯的易登记又增添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发热出行人员的手机报警、国外高风险地区人员进入佳木斯的手机端报警、隔离人员违规出行的后台报警等。
“如果发现疑似病例,我们能查到和他前后15分钟在同一地方登记过的群众,就能快速地找到密切接触者,而且能具体到住址、门牌号、身份证和手机,这是人工很难做到的,因为后台会对大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分析的成果,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了支撑和依据。”国宏利说。
深圳、济南、呼和浩特、青岛、晋中、抚州等全国多地都对易登记进行了推广使用,平均部署上线时间仅2小时。
打孔钻眼,远程医疗真香
政府部门紧急部署防控工作的同时,医院作为一线战场,也迫切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支持手段。
新冠病毒肆虐之下,发热了,要不要去医院,这是让很多人感到困扰和害怕的地方。而这是互联网技术能提供支持的。
也是从大年初二开始,张宗利所在的浪潮内蒙古公司也开始了一场针对疫情的攻坚战。最初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上线发热门诊服务。
发热门诊是建立在自治区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上的业务,项目组大约20多个开发人员投入其中。从初二开始,初六在赤峰市首个试点上线。之后,又推广到自治区全区范围。服务上线后,有发热症状的市民,下载蒙健康App就可以在线上得到医生的诊疗服务和建议,不需要在疫情下盲目往医院跑,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挤兑医疗资源的问题。
发热门诊上线后,已有1150名医生入驻,为近四千市民提供了发热诊疗服务。
实际上,早在去年浪潮就在内蒙古自治区部署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只是这次疫情加快了具体应用和服务的落地。除了线上发热门诊以外,远程医疗、防控类服务也在这个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之中相继上线。
但是想要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完成这些事并不容易。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有12个盟市,各区之间跨度很大。很难想象,自治区内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竟然是飞机,比如乌兰察布区域内,两个基层卫生院可能就相距几百公里,驾车经常要数小时才能抵达。而在这么紧迫的时间内,还需要把盟市和自治区两级平台打通,实现业务流转,并保证各项系统稳定,对于团队而言都是此前没有面临过的挑战。
而更现实的是,互联网医疗服务需要打通三级医疗机构,从基层卫生院到县级医院再到市级医疗机构,各级资源不均衡,在打通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比如远程医疗需要实现医院间设备的联网,但有些基层卫生院连最基本的网络环境都没有,“我们得先去干打孔、钻眼、拉网线这些具体的活”,部署好网络后再去互联一些医疗设备,比如心电设备、DR设备。
一旦互联网医疗服务被打通,就能实现在基层做检查、拍片子,如果医生不能诊断,检查信息会被传送给上级医疗机构,县级或市级医院做诊断。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人们都跑到城市去看病,给自治区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在互联网服务推进的同时,浪潮在内蒙古也伴随疫情发展,推出健康码。
内蒙古的健康码是建立在电子健康卡基础上的,从3月13日上线,已经在全区发放了530万个码。与一些地方的健康码不同,这不是一个临时开发出的短期码,可用于医疗、出行、复产和复学,是可以持续使用的。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健康监察专员李彦庆表示,当时健康码也是应急的状态下要推出,在浪潮的帮助下,专门的工作小组用了半个月时间让其上线,压力不小,但上线后运行稳定,也确实经受住了不同人群领码的压力。他透露,由于最初对于系统的认识不够,对于初次领码输入信息后,后台的发码机制是整个团队讨论最多的工作。
“什么人出红码,什么人出绿码和黄码,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李彦庆告诉AI财经社,最终发码的规则是通过与全国政务信息平台接上后,调取国家的数据,对比内蒙古的发码规则与其规范要求一致后,来更稳妥地发出三色码。

李彦庆对该系统的及时响应能力印象深刻。比如4月16日一个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出差的小伙子先开始是绿码,第二天要回京时在机场发现码变成了红色。后来通过浪潮后台调查,原来4月17日零时北京朝阳区确定为高风险地区。“我们的系统数据响应及时性非常强,国家平台对管控地区风险等级调整的时候,我们的电子健康码也能够进行动态调整个人的风险等级。”
此前在2019年,浪潮与内蒙古自治区合作推出了电子健康卡,当时开发电子健康卡的目的是用于患者就诊挂号、缴费、看病、取药等服务使用的唯一识别的电子码。“去年年底的时候,全区有76家三级医院后期全部使用扫码,现在县级医院90%在使用,后续还要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去推行。”而疫情之中,电子健康卡又延展到了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李彦庆告诉AI财经社,这也是内蒙古的健康码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这个电子健康码相当于一个人的健康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互认。
目前浪潮正在加快的一个部署是,采用平台的数据共享技术,让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能够打通,医生可通过电子健康码查阅就诊患者以往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信息、调阅电子病历。这无疑将提升患者医疗救治的速度和质量。

而此次能在内蒙古快速部署这样的医疗服务系统,与浪潮之前的积累有关。2018年,卫健委主导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落户济南,该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和应用试点由浪潮承建。此后,济南市卫健委与浪潮建立了济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新一代济南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居民下载一个爱健康App,就可以在不同医院就诊,在线调取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浪潮模式”此后被复制到天津,短短3个月,“健康天津”App也宣告上线。如今,浪潮模式正在复制到全国更多地方。
智能工厂的不眠夜
在其他项目组的同事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之时,于亮在浪潮济南总部的智能工厂里也早就忙起来了。
从开工到现在,于亮跟着整个智能工厂连轴转,任务非常饱满,除了国家用于防疫所需的服务器,互联网公司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工厂产能已经创了历史最高。
最初依然是应防疫之需。2月2日,经山东省工信厅批准,浪潮智能工厂紧急复工。“国家要做疫情大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服务器,别的厂家提供不了,我们能快速提供。”于亮回想起刚复工的时候,语气里仍有一丝激动和自豪感。
但直到开工前一晚,于亮才得知这个消息。“之前我们不能开工,也不敢开工,但真的得到批准可以开工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准备就能开得起来的”。于亮称,浪潮的智能工厂本身有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起初发现疫情苗头的时候,整个公司就转起来了,防护服、口罩、测温枪那些防疫物资基本上都是春节前筹备的”。

智能工厂复工第一天,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出现在智能工厂
同时,从春节前到春节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和信息系统的排产和采购计划,公司一直在储备物料和设备。“客户的机械清单和工艺制定要求我们都清楚了。开工前,我们用信息系统将需求跑了一遍,物料都是有储备的,为第二天开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月2日当天,浪潮的智能工厂用30多个人就把基本的产线跑了起来,对于普通的工厂而言,人数可能要翻个三倍以上才能开工。“劳动密集型工厂就不具备这种条件,它需要很多人,我们不需要很多人,这是智能工厂对产业最大的一个贡献。”

“工厂当初设计时,采用了大量自动化生产线、AGV(自动导引小车)、机械手以及各种自动化程序,是中国第一个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对人的需求相对要少,实际上很多智能设备一键就能启动。”
在这样的智能工厂中,一台普通服务器,仅用两天就能交付;而高端的服务器,也不过5到7天就能生产出来,与之对比的是普通工厂的交付周期要达到18天。
从2月2日复工到现在的三个月里,智能工厂异常繁忙,“订单量达到历史最高,历史上最大的项目也都是在这几个月出现的。”于亮称,即使如此,智能工厂目前仍然能做一些弹性扩充,保证一些大单和急单的生产。
“正常的工厂是固定产能的,订单多了没法接,订单少了成本高。我们的弹性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增加一些自动化设备,把产能提上去,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挪到其他工厂,避免资源浪费,控制成本。”

这样的智能工厂,内部是高度依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与供应链上下游的系统也是对接和打通的。排产、订单、物流、库存这样的数据在系统间流转。这是一个长期滚动的系统,供应商清楚浪潮的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日计划,他们根据计划做自己的排产和物流,匹配正常的供应需求。
不过,智能工厂在开工之初遇到最大意外就是物流。比如,有一种板卡的供应商在天津,这是按照智能工厂定制化的要求生产出来的,浪潮也提前锁定了需求和库存,按往常只需要几个小时,货物就能送到济南。但疫情期每个城市的管控都非常严格。
“我们就想办法,安排自己的物流在山东省交界的地方做了货物的快速交接”,整个过程就耽误了一个小时倒车的时间,基本没有影响。
整个春天,浪潮的智能工厂都笼罩在繁忙之中。工厂门口的车辆比以往更多,六个发货口全部占满,电动叉车来来往往,最多的一天智能工厂能运走几百个总机柜,而一个总机柜就有20到40台服务器,于亮感叹“在现场看真的非常壮观”。
驻守3个月工厂,见证了无数台服务器和防疫设备从工厂运出去。现在,复工复产中,人们对线上技术需求创下新高,大批互联网应用订单纷至沓来,于亮已看到了疫情后经济复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