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的六大误区,你是否也有?|手术|剖宫产

摘 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也逐渐提高,“盆底肌”这个名词逐渐走进女性视野。然而,对于这些较为私密、尴尬的疾病,大多数人却还是存在偏见,不愿及早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自身健康的意识也逐渐提高,“盆底肌”这个名词逐渐走进女性视野。然而,对于这些较为私密、尴尬的疾病,大多数人却还是存在偏见,不愿及早前往医院就医,甚至在我们医生提起“盆底康复”时,许多患者一口回绝:不用做!

医生在工作中总结了盆底康复的六个常见误区,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


误区一:我外婆说,我妈妈当年生好几个孩子都没做,我也不用做。

女性在备孕、怀孕、分娩,以及产后坐月子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自己没有经验,更加喜欢听取家里长辈们的意见。在面对一些自己觉得尴尬的问题时,更加愿意向他们咨询和求助。但时代不同,长辈们的建议真的正确吗?长辈们对于疾病的认知真的全面吗?“漏尿这些你妈妈我也有,岁数大了都这样,外婆那会儿也是这样的,没事,没关系,不需要治!”这种错误的指导,导致早期盆底损伤被忽视,延误病情。

误区二:我是剖宫产,无需做盆底康复。

大部分人认为,顺产时会牵扯、撕拉盆底肌,损伤盆底,经常会有产后42天复查产妇,疑惑的说,“我是剖宫产,不会有盆底的问题,我听说顺产才有问题呢”,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管顺产还是剖宫产,女性在怀孕阶段就已经由于子宫胎儿的重量,以及怀孕时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等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有些产妇虽然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但盆底肌肉、韧带松弛损伤是一定的,在出现症状的人群中,一半以上都会有排尿异常的症状,其他症状表现为阴道松弛、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不适,甚至会出现尿失禁、阴道膨出等。

误区三:我这才一胎,想生完二胎再做。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二胎妈妈出现了,很多妈妈在生完一胎后发现了盆底肌松弛,但拒绝治疗,认为不治疗生二胎更容易些,等生完二胎再做盆底康复,一步到位还省钱。其实,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个“吊床”一样,整个孕期,这个“吊床”会逐渐被撑开,此时盆底损伤就已经存在了。如果生完没有及时做盆底康复,生第二胎时,相当于在一胎盆底肌损伤的基础上再一次损伤,到时想要恢复会更加困难。

误区四:产后的我没时间,等过段时间再做。

产后6个月内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期”,产后42天应尽早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专业的盆底功能评估,产妇产后42天(恶露干净后)做盆底功能评估检查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产后发生盆底疾病的女性应早诊断早治疗。这个时期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强,此时进行盆底康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宝妈们由于了解时间晚或者其他事情错过了最佳修复期,我们认为也是有必要做盆底修复的,只是早做就可以减少疗程,康复效果更好。

误区五:我从网上找的锻炼方法,不用去医院。

现在网络发达,接收资讯的渠道很多,许多人认为盆底康复在网上找找训练方法就可以完成,其实不然。在做盆底康复时,不能所有的肌群都同时锻炼,否则不能真正达到治疗目的。如果动作不规范,会导致病情加重。这跟我们平时健身一样,要在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去锻炼,才不会损伤肌肉。所以大家一定要在专业医院就诊,评估盆底功能,了解是否需要康复治疗。

误区六:直接手术吧,你们老让我锻炼,我坚持不了。

许多年龄较大的妇女出现漏尿、子宫等脏器脱垂后,心情急躁,坚持不了盆底康复,期待着一次手术效果治疗,那也是不对的。个人盆底情况需要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进行,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给予患者个性化治疗,如脏器脱垂严重者确实需要手术,在术后,也需要康复训练参与。肌力的真正提升,就要靠主动训练。手术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盆底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遇到的盆底康复问题常见误区,对盆底康复的错误认知可能会使您错失治疗时机,希望大家真正了解,关爱女性自身,重拾美丽与自信。

文字|妇女保健科 李丹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